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论述类文本阅读针对提升二针对提升二论证命题有趋势,据文依题“六角度”——突破高考第2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2017年考查的新题型,2018年、2019年继续考查了这一题型,虽然考生对此类题型进行了复习,但往往找不到选项的具体比对方向,有的选项也找不到具体的答题区域。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高考对任何文本的考查都要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命题,论述类文本也不例外,所以对论证的考查是必然趋势。既然高考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来命题,考生也完全可以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来答题。所谓分析论证,是指围绕论点分析文本、逻辑论证的过程,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这是一种新的题型,需要考生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细心的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不同的论据材料有何作用,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怎样,论证结构如何,等等。以上方面就是高考命题者的命题角度,也是高考时考生误判的原因,当然每一选项的命题角度往往是几个角度的融合。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对“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类题目,考生易从以下方面失分:[误判原因一]不明选项的命题角度,找不到比对方向而失分误判角度高考示例名师解析精准指导不辨论证方法(2019·高考全国卷ⅡT2—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1)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2)(1)是从论证内容命题的。(2)“对比”点明是从论证方法角度命题的熟练掌握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误判角度高考示例名师解析精准指导不明论据作用(2019·高考全国卷Ⅰ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1)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2)(1)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是论据,(2)是论据的作用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并在文本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出其作用不会概括论证内容(2019·高考全国卷ⅠT2—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1)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2)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3)(1)(2)(3)都是从论证内容角度命题的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根据选项中关键词出现的位置确定选项区域后,每一句都采用抽取语句主干法,进而合并相同语句意思,概括出相关区域的文意误判角度高考示例名师解析精准指导不知论证前提和旨归(2018·高考全国卷ⅠT2—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1)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2)(1)是论证的前提,(2)是论证的目的“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知道“前提”“旨归”的内涵,结合相关区域判断即可不清论证立场(2019·高考全国卷ⅢT2—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1)体现出辩证的态度。(2)(1)是论证的内容,(2)是论证的立场“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需要考生依据文本内容细心揣摩误判角度高考示例名师解析精准指导不分论证逻辑层次(2019·高考全国卷ⅠT2—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1)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2)(1)是论证结构,(2)是论证内容所采用的逻辑顺序论证是逻辑层次,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掌握文本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同时,还要掌握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判断[误判原因二]不明解题思路,选项找不到对应区域而失分精准指导:据文依题,由“此”及“彼”。既然论证是逻辑过程和方式,它就会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和方式,所以考生要关注的,就是它的由“此”及“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解答此类题需要:首先,据文,把握由“此”及“彼”的过程及方式。据文,就是读文本。读文本是解题的第一环节,在读文本时要有标注意识,就是在第一遍阅读时能标注出表示文本脉络或段落内部层次的关键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等词,进而把握文本结构思路,把握论述类文本由“此”及“彼”的过程及方式。其次,依题,概括对应。这里面含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依题,就是读选项,抓选项中的关键词句;第二步,对应文本相关区域,再抓住相关区域的关键词句,准确筛选、概括、分析相关区域段落层次思路要点或论证要点;第三步,再把概括或分析的论证要点与选项的论证分析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三、解题演示——悟“解题演示”,养“解题习惯”(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域,请在“比文题,想规律”处写出比对意见)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应比对全文考查论证结构和论证方式。本文第一段提出问题,引用习近平同志对此问题的看法充当论据来论述其重要意义,然后提出本文论点。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应比对全文第二段重点论述了“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两个条件: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就本段首句所写内容,下文分析了现实创作实践的困惑以及解决困惑的方法。与首句构成总分关系,与下文分析又构成递进关系。第三段是举例论证人民的作用。第四段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揭示创作和情感的关系,实质就是创作和人民的关系。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应比对全文第五段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接着分析写作现状,以及怎样来解决现状:做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本部分依然是总分结构,其中分写部分采用了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本文整体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顺序行文的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文章的第二、四段考查论证内容。文章第二段是立足当下分析,第四段既有当下也有历史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第三段考查论据作用。文章的第三段首先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论证了论点。接着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文章的最后一段考查论证旨归。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答案:D1.论述类文本的论点与分论点是贯穿全篇与全段的脉络,而运用论据进行逻辑缜密的论证又是以论点与分论点为旨归的。2.这类题比对时有的要比对全文的论证内容、论证思路或论证方法,有的要比对部分段落的论证内容、论证思路或论证方法,需要根据选项定具体的比对区域。同时,多侧重比对论证内容和比对关系,在比对关系时,注意段落内部句与句的关系,还有段落层次关系。[反馈练·有效提升](2019·全国高考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
本文标题:(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针对提升二 论证命题有趋势据文依题“六角度”——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9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