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角度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姓名:隆灵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刘典忠20080401从目的论角度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作者:隆灵敏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张云芳从目的论角度看《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2007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决定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一理论使一直被用来衡量译文质量标准的“对等”被另一个评估标准“充分”所取代,从而为翻译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目的论原理为理论框架,分析《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运用目的论主要从五个方面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对《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分析,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所选择的策略又如何影响了译文效果。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作者发现两位译者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表现在,杨氏的《红楼梦》译本偏向于文献式翻译,它以源语文本为中心,注重语际连贯。而霍克斯译本《石头记》则偏向于工具式翻译,它以译语文本为中心,注重语内连贯。研究进而发现,两个译本的不同特色,各自译本所达到的功能与其预期的目的是一致的。两个译本风格迥然不同。就中国文化而言,杨的译文更忠实;而从西方读者的角度看,霍克斯的译文更易理解和接受。引用学者周钰良的评价就是“风格迥异,然各得其所”。因此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译文是否成功,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关键是看他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2.期刊论文郝宁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翻译-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9)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决定过程的最高准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指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整个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原则同样是目的论的重要原则,三者的关系:语际连贯从属干语内连贯原则,二者共同从属于目的原则.让外国人了解委婉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委婉语的首要目的,此目的决定杨宪益夫妇翻译委婉语时所要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忠实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语的文化色彩,达到了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目的.为了西方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需要,在最大程度保证忠实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地调整,同时遵循了目的论的连贯原则.3.学位论文周阳从目的论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2007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学者汉斯·费尔梅提出“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泽活动是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这一翻译理论将源语仅仅视作翻译的信息来源,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提供的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在此理论的框架下,一直被用来衡量译文质量标准的“等值”被另一个评估标准“充分”所取代。在此新标准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进行归化或异化翻译,这就结束了长期以来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激烈的争论。这一翻译理论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对其译介较少,将其和具体的文化翻译作品结合起来研究的则更少。本文运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作为理论框架,从社会,语言,思想意识和技术经济四个文化系统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前80回)两个英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对某些文化负载词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从而取得特定翻译目的所要求的翻译效果。杨氏夫妇试图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异国风情,因此主要运用了异化(foreignization)手法。霍克斯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domestication)手法。两个译文都成功地实现了其目的和功能,都是成功的译本。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异化策略更为有效。同时,作者认为,在翻译评论中不应该局限于以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判断译文相对于其翻译目的是否恰当(adequacy),即:是否满足了特定翻译目的的要求。本文在第一章主要阐明了研究的背景,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整篇论文的安排。第二章梳理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并讨论了翻译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作者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是文化传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章介绍了文化负载词的特征,指出翻译文化负载词两种基本的方法一归化和异化以及翻译界关于归化和异化之间激烈的争论。第四章详细地阐述了目的论,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对比分析做理论上的准备。目的论能有效地解决归化和异化之争,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五章运用目的论,从总体上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的翻译目的是译者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原由。第六章从文化的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得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方面,霍克斯多用归化的手法,而杨氏夫妇则主要运用了异化的手法。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4.期刊论文赵丽.龚志强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书名的翻译-考试周刊2008(46)目的论自提出以来,翻译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目的论不适合文学翻译.但本文批判了这种观点,并运用目的论比较分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书名的翻译.提出杨译、霍译的选择绝非偶然,而是考虑了其各自译本所要达到的相应目的.5.学位论文张艳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2007《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而其中的诗歌作为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与主题的发展密切相关,还反映了角色的性格,预示了人物的命运。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最难的翻译形式,值得深入研究。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兴理论。它摈弃了传统的翻译标准——对等,取而代之以“充分”。它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法则决定了在特定文本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使用这种策略可以产生在功能上充分达到要求的目的文本,可以充分实现翻译的目的。本文将目的论应用于《红楼梦》中的诗歌翻泽,并采用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的两个著名的英译本作为个例分析。不同的参与者,不同的文本类型在翻译要求和目的的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杨译本中,发起者和委托人均是外文出版社,是杨宪益夫妇工作的地方。该出版社一直有系统地将中国文学主要作品都译成英文的设想,这也符合杨宪益本人的想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六十年代所处的恶劣的政治环境限制了杨译本的发挥。与之不同的是,霍译本的发起者和委托人是霍克斯本人及企鹅出版社。该出版社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中一部了不起的社会风俗小说,霍克斯则出于对这部伟大杰作的热爱及想要与西方读者分享书中乐趣的热切愿望。另外,霍克斯与企鹅出版社签订了合同,所以他在选择作品上可享有更多自由。前述种种因素促进了翻译要求和目的的形成,并极大地影响了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目标文本接受者的定位也至关重要。严格来说,目标读者和文本接受者是两个概念。目标读者是作者或译者设想的有可能的读者,而文本接受者是真正阅读、聆听文本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杨译本的目标读者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有一定基础知识的西方读者,霍译本则是面向西方大众,不太了解中国但有一定兴趣,他们阅读主要为了消遣。实际上,这两个英译本的文本接受者不光是西方读者,还包括中国的英语爱好者,特别是翻译研究者。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层次,使之更深刻地了解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单位。一般来说,诗歌属于表情性文本,译者应重视原文,力图塑造相似的文体效果。由于《红楼梦》中诗歌的特殊性,它不光属于表情性文本,还属于传意性和使役性文本,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对待。由此,杨译本和霍译本形成了各自的翻译要求和目的,并在其指导下,选择了恰当的翻译策略。杨宪益为了保存并介绍中围的文化遗产,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而霍克斯为了让西方读者得到愉悦享受,采用归化译法。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必要性,列出了文献综述,并提出了论文的假设和框架结构。第二章讨论了诗歌翻译的几个中心论题,比如诗歌的可译性问题,诗歌的本质问题以及读者意识问题。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归化和异化,重点在于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与直译和意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章在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目的论的具体阐述上。第五章深入剖析在目的论关照下的两个英译本,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加以辅证。第六章则是本篇论文的结论部分。6.学位论文智慧清《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的目的论研究2006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文化差异时所使用的方法。在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在中西翻译史上都有关于翻译策略的长久争论。通过对翻译策略的回顾,作者发现:人们倾向于将这两种策略互相对立起来,主张采取其中一种策略反对另一种,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彼此争论不休,无法达成一致。然而,人们较少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译者会选择某种翻译策略?在什么情况下应选择什么策略?针对这两个问题,作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人们争论不休的翻译策略问题。目的论主张,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到底选择哪种策略是由发动者或译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而翻译的目的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目的论的框架下,评价一部翻译作品的标准是“合适”的翻译,即译文应当适合翻译纲要的要求。这一标准为我们作翻译批评研究提了方法:考察译者是否选用具体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其翻译目的。在深入阐明目的论的基础上,作者如下假设:翻译策略首先由特定的翻译任务的特定目的决定,而翻译目的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假设在对《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的描述性研究中得到验证。首先,作者对原文以及两个译本作了详细的考察,重点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翻译目的。对原文的各个侧面以及不同译本产生的特定翻译情境的分析比较对于评价翻译作品至关重要,因为比较结果可以回答为什么在特定的翻译情境中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在分析各自翻译目的的基础上,作者初步推断出两个译者分别所应采取的总体策略——最适合杨译本的翻译策略为异化,而最适合霍译本的翻译策略为归化。其次,作者对两位译者在处理《红楼梦》中的文化专属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做了对比性的研究,从而验证文中提出的假设。整个验证过程是建立在对大量具体实例进行透彻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因此文章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合理的,具有描述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总体而言,在翻译文化专属词的过程中,杨译本的策略为异化而霍译本为归化,各自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尽管两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偶有背离总体策略,但这种背离也是为了实现他们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文章最后指出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目的论为这一争论不休的归化异化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办法——评价翻译过程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否得当首先要考虑翻译任务要达到的目的,即:评价译本的好坏首先要考虑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实现了其翻译的目的。7.期刊论文钱进.李延林从目的论的角度谈《红楼梦》两译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从幺爱三说起-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关键词:红楼梦译本;目的论;工具翻译;纪实翻译.8.期刊论文史
本文标题:角度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