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课时免疫调节及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实验设计和分析练好题030201研考向——高频考点一包在内练好题——典题精选一站通关串基础——主干知识一题串尽01·图1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图2是机体对某种病毒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图3是二次免疫的部分过程图解,其中甲、乙为免疫过程;―→表示分裂、分化;→表示免疫作用。1.据图1填空(1)图1中参与②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其作用是吞噬并处理病原体,暴露出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2)由图1可知,B和C细胞均是由A细胞分化而来的,但它们成熟的部位不同,其中C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3)图1中E和F都是记忆细胞,发生③过程后,分别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4)图1中各种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图1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串知设计]表达的遗传信息不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请据图2、图3填空(1)图3中细胞a→细胞a的过程中,细胞内最多含有4个染色体组。(2)图3中细胞b和c分别是记忆T细胞和浆细胞。(3)图2中,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3中的细胞a和b增殖分化有关。(4)图2中的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浆细胞来自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5)图3中细胞c和细胞d不具有增殖分化的能力,细胞a、细胞b都能增殖分化。(6)在免疫细胞中,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的是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02·考向(一)免疫及其应用1.(2018·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真题导向]解析: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是T细胞,而不是效应T细胞;受到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后,记忆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从而完成二次免疫应答;健康人的T细胞若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不仅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还会使患者对外源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用经免疫的单一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答案:B2.(2016·江苏高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解析:HIV感染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故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HIV的高度变异性,使原疫苗对变异后的HIV不能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HIV蛋白是抗原,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HIV主要攻击T细胞,机体仍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应答,故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答案:D3.(2019·江苏高考)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通过________方式摄取肿瘤抗原。(2)图1中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____________形成效应T细胞群和________细胞群。(3)图1中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________性,效应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________死亡。(4)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________传送与________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1中肿瘤抗原为大分子物质,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摄取肿瘤抗原。(2)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识别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群和记忆(T)细胞群。(3)图中效应T细胞是受到肿瘤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只能识别具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特异性。效应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并分泌毒素,可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4)注入体内的抗PDL1抗体通过体液传送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使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失去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的机会,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抗PDL1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以降低人对抗PDL1抗体的免疫排异。答案:(1)胞吞(2)分化记忆(3)特异裂解(4)体液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5)降低免疫排异[拓知识]有关免疫调节的四项归纳(1)浆细胞的三大产生途径:①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②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浆细胞。③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2)效应T细胞的三大产生途径:①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T细胞→效应T细胞。②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效应T细胞。③抗原→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①据“参战”对象:由物质(抗体)参战的是体液免疫;由细胞(效应T细胞)参战的是细胞免疫。②据作用对象:作用于抗原的是体液免疫;作用于靶细胞的是细胞免疫。(4)免疫细胞中的三个“唯一”:①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②唯一没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浆细胞。③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吞噬细胞。[题组训练]1.(2019·海南高考)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解析: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经吞噬细胞处理消化掉,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答案:A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免疫细胞中,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的是浆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C.免疫系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D.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都能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解析: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抗体和淋巴因子分别由浆细胞和T细胞产生,溶菌酶也可以由非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细胞;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但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增殖分化形成的是效应T细胞。答案:C3.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解析: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细胞分化不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分析题图可知,de段属于二次免疫,bc段属于初次免疫,bc段的斜率小于de段的斜率;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记忆细胞。答案:A考向(二)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实验设计(2016·江苏高考)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任氏液成分(g/L)[真题导向]成分含量成分含量NaCl6.5NaHCO30.2KCl0.14NaH2PO40.01CaCl20.12葡萄糖2.0(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其Na+/K+比与体液中__________的Na+/K+比接近。(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从任氏液成分表可知,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能维持酸碱平衡;实验中利用任氏液模拟的是蛙的细胞外液,所以任氏液的Na+/K+比应与细胞外液的Na+/K+比接近。(2)若将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15%,标本的细胞将因外界溶液浓度较高而失水,细胞中自由水减少则代谢减弱,故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3)据图可知,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只含有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坐骨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两个部分。(4)刺激坐骨神经,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会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5)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而失活。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使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则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不能引起腓肠肌收缩,导致肌肉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但是箭毒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导致肌肉松弛。答案:(1)NaHCO3、NaH2PO4细胞外液(组织液)(2)细胞失水(3)传出神经和效应器(4)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拓知识]1.神经调节中的两个常考实验设计方案(1)反射弧损伤部位的实验设计思路:(2)探究兴奋传导或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电刺激①处A有反应→②处电位不改变→单向传导②处电位改变→双向传导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2.解答动物生理学实验题的四个关键点(1)对照组设置。①饲喂时:对照组可添加与实验组所加激素溶液等量的蒸馏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②注射时:对照组可注射等量的“生理盐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22个常考点专攻 专题四 调节 3个主攻点之(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1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