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两弹一星第一条:两弹一星是什么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邓稼先被誉为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以上这两弹的发射位置都在罗布泊;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篇二:“两弹一星”学习心得“两弹一星”学习心得2015年5月29日,公司组织员工到山西省博物院参观“两弹一星”展览,公司全体职工除因工作需要不能参观外,其余6名职工全部进行了参观学习。“两弹一星”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献身国防、无私报国、沤心沥血、励精图治,老一辈建设者为国防现代化建设隐姓埋名,淡泊名利,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精神永存。我们要把“两弹一星”精神,学到家,学到骨髓里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两弹一星”的奋斗历程把重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而在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新的历史时期,被进一步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我认为,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再之后的载人航天工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当人们为航天载人的科技成绩欢呼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两弹一星”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在发扬。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但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队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两弹一星”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熠熠生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提高、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繁荣而稳定地发展的支撑与动力。“两弹一星”的年代已经远去,可“两弹一星的精神”将永驻我们心底。山西东兴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篇三:中国两弹一星的创造者是谁中国两弹一星的创造者是谁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业者的光辉榜样。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他们!“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本文标题:两弹一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1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