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诗歌鉴赏策略及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分类(体裁)一、诗古体诗(古风)(古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四言古诗(《诗经》)五言古诗(汉代文人诗)七言古诗(唐代出现)乐府诗(歌行体)歌行引吟曲五言律诗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绝句七言绝句(排律)二、词又叫诗余长短句填词(宋代成就最高)三、曲小令散曲套数(散套)杂剧戏剧传奇中国古典诗歌分类(题材内容)1、借景抒情诗2、山水田园诗3、咏史怀古诗4、咏物言志诗5、赠友送别诗6、羁旅行役诗7、边塞战争诗8、闲适隐逸诗9、谈禅说理诗10、闺怨诗11、讽喻诗12、悼亡诗诗歌类型(从创作时代角度分)现代诗歌(五四始创)古典诗歌(旧体诗)古体诗格律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新诗(新体诗、自由诗)用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诗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考试大纲》要求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内容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细分考点(五个方面):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特点:1.多是唐诗宋词;(材料选用)2.主观题;(考查形式)3.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技巧与情感(考点落实)4.注重理解与表述。(训练方向)[了解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起、承、转、合起句:写景叙事。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解读诗歌的基本步骤•分析意象、意境•挖掘思想、情感•分析表达技巧•琢磨语言鉴赏关键词的意味鉴赏语言风格【解题方略】破题解答的途径一、文题作者(诗词题目、作者情况)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四、意象意境(具体物象、情感意象)五、表现方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六、题目要求(审清题目、科学解答)读懂诗意•近几来,诗歌鉴赏题因其较高的文学要求一直是高考备考的难点,经过2002年考试说明的改动后,其备考难度又有新的增加。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解答这类考题时思维存在一定的盲点,如果我们能认清盲点,对症下药,采取必要措施,则我们的备考应该能够有明显的收效。盲点一:面对古诗如同雾里看花,难解其中情结。•原因:古诗阅读量太小,缺少解读经验,没有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措施:加强阅读训练,多读多背,培养悟性积累经验。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以下几点:1、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由此可知,一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处”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赋写对象理清了,诗意便变得清楚了。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2、意象是关键。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2002年全国考题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且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3、注释很珍贵。•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隐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如1997年《题君山》有注为“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在这里,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是“君山在湖中”,否则我们就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写君山的诗句中会有“水波”出现了。•再如2000年全国春季考题《蝉》后的有注释为“垂绥:批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这实际上暗示了蝉所象征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之一——高贵的身份。4、题干隐含提示信息。•也许由于古诗鉴赏题较强的主观性,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给出一点揭示,这些提示或者指定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如2000年上海考题“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这个题干明确说明考查点是“想像”,考生需要“说明”的便是从后两句诗中想像到了什么内容。•再如2002年全国考题题干中有“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这样的提示,为我们点示了答题的枢纽——所谓“关键”应是能够体现全诗情感主旨的地方,那么我们只要分析“折柳”的寓意与全诗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就可以了。盲点二:面对考题,表述困难,或者信马由缰没有条理,或者言不由衷难以达意。•原因:未吃透考点的基本内涵,不懂得鉴赏的一般思路,未掌握一定的鉴赏词语。•措施:首先,要明确鉴赏的基本思路。古诗鉴赏要求文字简短,但也应讲究结构脉络,它本质上属于议论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论点加论据”的模式去组织文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全国考题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论据),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论据),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论点)。(2011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1分)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2分)•(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暝”,日暮,黄昏。“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根据这•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具体体现在何处。(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2分)•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3分)(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诗歌鉴赏——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鉴赏复习人物形象诗歌鉴赏——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一个神态、笑容、动作、心理变化等,可以是一个细节,一句话。通过简练地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其它需要读者不断地填充,想象。形象鉴赏——人物诗歌鉴赏——形象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参考答案: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第一类: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形象鉴赏——人物诗歌鉴赏——形象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参考答案:“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作者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以乐景衬哀情,“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第二类:诗中其他人物形象鉴赏——人物诗歌鉴赏——形象如何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思维切入点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鉴赏依据)注: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3.注意客观形象的对比(运用典故)诗歌鉴赏——形象例题赏析例1:简析下面这首唐诗中的人物形象。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参考答案: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诗歌鉴赏——形象例题赏析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背景介绍: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他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北方的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陆游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人物心理【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抓人物神态诗歌鉴赏——形象组织答案落脚点: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形象鉴赏——人物诗歌鉴赏——形象堂上训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策略及艺术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