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十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程标准要求重点问题聚焦核心素养体现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河流地貌的类型。2.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河流地貌,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掌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______地貌。侵蚀2.河流不同发育阶段的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以向下和向______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______型中期向____________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更为弯曲,河谷展宽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______型源头“V”河谷两岸槽二、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______地貌。____________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沉积冲积平原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山前由____________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由多个被废弃的____________连接而成三角洲河流____________的海滨地区泥沙堆积而成洪(冲)积扇河漫滩入海口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与聚落分布:越往河流的____________,城市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2.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有利条件(1)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2)河流作为____________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3)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______,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中下游交通运输肥沃3.河流地貌与聚落规模(1)我国北方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____________的乡村。(2)我国南方水乡: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______。4.河流地貌与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呈______分布。(2)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_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大规模较小线状冲积平原一、判断题1.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2.河流在凹岸堆积,凸岸侵蚀。()3.冲积扇多分布在山前。()4.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5.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答案:1.×2.×3.√4.×5.√二、选择题6.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解析:选A。在河流凹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表现为侵蚀作用,且该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要向右偏转,该河流的南岸流水冲刷作用较强,所以在河流南岸的①③⑤三地,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读我国某地地貌形态图,回答7~8题。7.与图中地貌形成无关的是()A.河流含沙量大B.河流流速变快C.地势由陡到缓D.河道变宽8.以下地区该地貌较多的是()A.东北平原B.长江三角洲C.河西走廊D.青藏高原内部解析:第7题,图中地貌为冲积扇,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其成因主要是河流在山区流速快,含沙量大,流出山口时,地势趋缓,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堆积。第8题,河西走廊、贺兰山东麓和太行山东麓为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答案:7.B8.C下图为某区域五个村落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序号代表的村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的是()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⑤10.上题中的这两个村落发展为小城镇,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解析:第9题,村落的分布与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图中②村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水运交通便利,土壤肥沃;⑤村落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有铁路线经过),故这两个村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小城镇。第10题,这两个村落发展为小城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交通便利,选项D正确。答案:9.D10.D河流的侵蚀地貌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河谷的演变(见教材P77图4.17)。(1)图a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河谷形状?该河谷有何特点?(2)图b、图c中河谷出现什么变化?侵蚀作用如何变化?(3)若某河道为平直河道,河流侵蚀要考虑什么因素?若某河道为弯曲河道,河流的侵蚀要考虑什么因素?提示:(1)图a反映的是河流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集水面积比较小,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2)河谷变宽,河道变弯,横剖面呈槽型。河流以侧蚀为主,河流向下的侵蚀减弱。(3)考虑地转偏向力。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1.河流侵蚀的类型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发生河段河源上游上中游中下游表现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谷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地貌横剖面呈“V”型横剖面呈“V”型横剖面呈槽型2.河谷的形成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3.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1)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形成机制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这样,河道会越来越弯曲。(3)凹岸、凸岸的应用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还可以淘金等;凹岸处河水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2019·济南一中期中)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都江堰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读下图,回答1~2题。1.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如图a中适宜修建引水工程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2.河水侵蚀河岸易引起崩岸决口。“遇弯裁角”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治理岷江水患的成功经验。如图b中需裁去的是()A.甲角B.乙角C.丙角D.丁角解析:第1题,读图,①②两处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高,峡谷窄,农业用地少,不适宜修筑水利工程,A、B错。③处位于河流下游,出山口位置,河水水量集中,河流两侧地形平坦,便于引水,C对。④处位于河流下游,河道宽阔,水位低,不利于引水自流,D错。第2题,根据河流凹岸、凸岸理论,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读图,乙角所在河岸为凸岸,是河流的沉积岸,容易造成泥沙淤积,阻挡河道,需裁去,B对。甲角、丁角的凹岸、凸岸不明显,A、D错。丙角是凹岸,是侵蚀岸,C错。答案:1.C2.B河流的堆积地貌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河流堆积地貌示意(见教材P78图4.18)。(1)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哪些?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2)冲积扇和三角洲分别是怎样形成的?提示:(1)①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②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③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2)冲积扇: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三角洲:当河流携带着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河流堆积地貌综合对比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其分布、形成机制和地貌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分布山前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区示意图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洪(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地势平坦、宽广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河流自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并非都由粗到细河流流速减慢,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重量大的沉积物总是先沉积,颗粒小、重量小的沉积物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但这个规律只适用于一次完整的沉积过程,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所以自河流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并非都由粗到细。下面图甲、图乙分别为冲积扇与三角洲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对冲积扇地貌和三角洲地貌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冲积扇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地貌仅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③冲积扇地貌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时④三角洲地貌一般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与冲积扇地貌相比,三角洲地貌所在地区()①地势平坦,岔流较少②波浪作用显著③土壤肥沃,气候湿润④多沙洲、沙岛发育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1题,在河流流出山口时,易形成冲积扇地貌;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易形成三角洲地貌。这两种地貌在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均有可能分布。第2题,与冲积扇地貌相比,三角洲地貌一般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受海洋影响,波浪作用显著,且因位于河口水流平缓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多形成沙洲、沙岛。答案:1.D2.B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中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汭位”。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汭位”。庐山桑落洲胡玢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相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1)为什么古代的聚落大多建在河流的“汭位”呢?(2)“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3)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提示:(1)河流流经弯道时,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因此河流凸岸(即“汭位”)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建城和农耕;凸岸水浅,也便于取水。(2)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3)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成因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高原山区平原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态多呈狭长的带状条带状团状、带状密度小较小大高原山区平原成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举例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2019·湖南武冈一中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m,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粘土和粉质粘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中。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下图示意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2)描述冲积扇城市A-B一线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3)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解析:(1)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应从地形、水量等角度分析。(2)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即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十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 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1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