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资源,资源配置策略与经营绩效之关连性分析
臺灣高科技產業之核心資源、資源配置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連性分析261臺灣高科技產業之核心資源、資源配置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連性分析AMultirelationBasedApproachtoCoreResources,ResourceAllocationStrategies,AndPerformanceforHighTechnologyCompaniesinTaiwan高淑珍*Shu-ChenKao*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張海清顏旭良Hae-ChingChangShi-LiungYun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摘要為了能更進一步瞭解企業競爭優勢的多重來源,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專家提到,公司資源與競爭優勢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種觀念,引發了由過去往外的「環境-策略」思考模式改為向內的「組織資源-策略」思考模式,此模式將企業組織視為一個獨特資源與能力的集合體,以提供企業策略與其主要利潤的來源。事實上,企業績效的差異主要係來自於組織內部獨特資源與經過長時間培養的企業能力,甚過於產業結構的特性。因此,加強公司內部資源與能力的強弱才是決定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然而,臺灣目前對於高科技產1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五之一期262業之核心資源、資源分配策略以及資源配置策略與績效之關係等等問題卻尚未做更深入的探討。本研究以此為動機,蒐集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之相關資料,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多變量分析法、以及變異數分析法,在相同的產業環境下(控制變因),探討國內高科技產業內部資源的配置狀況(操作變因)與績效之間的關係,並了解其資源配置的策略,藉此關聯性分析達到三項研究目標:(一)探討高科技產業之核心資源與其核心競爭力;(二)建構高科技產業之經營績效指標並分析其資源使用效率;(三)研究高科技產業之資源配置特性與策略對其經營績效之影響。關鍵詞:企業資源、核心資源、資源配置策略、DEA分析法。投稿受理時間:90年10月20日審查通過時間:91年1月10日ABSTRACTTheorganizationalresourceshavebeencapturingmuchattentionwhendealingwiththecompetenceadvantages.Theadaptationfromenvironmentaltoorganizationalresourceswithrespecttostrategiesadoptedhasalsowitnessedthatcoreresourcesandresourceallocationstrategiesgreatlyaffectanorganization’sperformanceinthemodernhightechnologycompanies.However,themultirelationalanalysisamongcoreresources,resourceallocationstrategy,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fortheTaiwanhightechnologycompaniesremainsunknown,andthereforebecomesthemotivationofthisresearch.ByanalyzingthedatacollectedfromhightechnologycompaniesinHsinchuscience-basedindustrialparkviathetechniquesof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multifactoranalysis,andmultivarianceanalysis,thisstudyprovidesobservationsandfindingsthatfocusonthreeaxes:coreresourcesandcorecompetition,themeasurementofperformace,andrelationsbetweenresourceallocationstrategyandperformance.TheresearchresultsasamanagementimplicationcanbeusedtosupportdecisionsthathightechnologycompaniesinTaiwanwouldmake.Keywords:Organizationalresources,Coreresources,resourceallocationstrategy,DEA.壹、研究背景競爭力策略理論專家麥克波特〔MichaelE.2臺灣高科技產業之核心資源、資源配置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連性分析263Porter〕來台訪問時曾指出:「臺灣應就技術導向,為自己定位,高科技是最明顯的取向,臺灣應發展成為亞太科技中心。」事實上,高科技產業已成為主導臺灣未來產業發展的策略主軸,臺灣今後產業的走向,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勢必要以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為重心,邁向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型態,以強化國際競爭力。因此,高科技產業相關的研究對提昇經營效能便更加重要了。從事高科技產業相關的研究必先從高科技產業的定義著手,許多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他們對高科技產業的看法,例如資本額、研發費用的比例、研發技術人員的比例、與產品附加價值等〔Rabion,1989;Yuen,1990〕,到了1997年,〔Baruch,1997〕做了一項比較完整的研究,該研究針對24篇有關高科技組織定義之文獻進行分析,並實際以問卷對60家高科技企業的100位高階管理者做調查,研究結果歸納出「高科技組織」的定義可由三個主要構面來分析,分別為:(1)投資於研究發展(R&D)的經費佔總營業額比例在5%以上。(2)大學學歷以上員工佔全體人力平均值10%以上。(3)產業領域屬先進獨特或高新技術者,例如:微電子、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當對高科技產業有了比較清楚的看法之後,研究人員便深入探討如何衡量高科技產業的績效,以提供經營者做管理策略上的參考。企業經營績效的衡量方式有許多種指標,Woo等〔1996〕利用14個常用的定量衡量變數進行因素分析,得到四組因素:獲利率、相對市場地位、獲利率及現金流量的改變及銷售額與市場佔有率的成長;陳美如〔1991〕以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公司為對象,嘗試以產品附加價值率、營業額成長率及勞動力等三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五之一期264項財務指標,將園區公司的經營績效區分為『經營成功』、『經營欠佳』及『中間型』三種型態。朱博湧等〔1992〕以我國電子產業為對象,建立廠商績效的衡量方式,包括:資產報酬率(ROA:稅後淨利/總資產)、獲利風險(σ:ROA的標準差)、風險調整後獲利率(ROA/σ)。馬維揚〔1995〕採用生產力的觀點,即投入產出的概念,來對園區內六大高科技產業的績效做一衡量,指標包括:技術績效、業務績效和經營效率。資料包絡法(DEA)是一種組織評估技術,係透過數學規劃的模式,利用輸出結果來衡量效率,目前已被廣泛用在處理多項組織資源使用問題的綜合效能評估上〔Banker等,1981;葉桂珍等,1995;古永嘉等,1995;Thore等,1996;翁興利等,1996〕。Thore等〔1996〕採用DEA,以實收資本額、研發經費為投入變項,以營業收入、營業利潤、以及市場資本總額為產出變項,據以評比電腦產業效率;李文雄〔1996〕以新竹科學園區之籌建營運為例,就其營運特性及主客觀環境條件之發展趨勢,試擬未來我國科技產業區域發展規劃與績效評估之概念架構模型,該研究並提出兩大類營運績效指標,分別為營運績效與經營效率。范光治〔1997〕以臺灣地區電子業上市公司為例,根據25個財務性指標與14個非財務指標,利用層級分析法(AHP)設定指標權重,配置指標評分分數,進而計算企業評等總分,最後以指標平等總分的平均數作為劃分企業經營績效優劣的標準。褚宗堯等〔1997〕也建構出我國高科技廠商「環境、競爭策略、績效」之關聯模式,其績效變項是以純益率(Returnonsales,ROS)與資產報酬率(Returnonassets,ROA)做為衡量指標。儘管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衡量指標之相關3臺灣高科技產業之核心資源、資源配置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連性分析265研究如此之多,然而可以發現的是,單獨個別的資源很難獲得競爭優勢,必須透過資源的有效整合才能達成。所謂「企業能力或公司能耐」(Capability)即是一組資源共同整合,以執行一項任務或活動的產能(Capacity),企業能力在經過長時期持續的使用,可以變得更堅強而使競爭者難以理解與模仿。企業能力代表企業是否有效配置資源,使其有目的地整合以達成最終期望的公司產能,因此資源配置問題在公司有限的資源下更顯得重要。Barney〔1991〕認為資源是否具有特久性競爭優勢,取決於其是否具有價值、稀有性、難以模仿及不可替代性。因此具有價值(Valuable)、稀有性(Rare)、無法完全模仿(Costlytoimitate)及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均可被視為核心資源(Leonard-Barton,1992)。Amit等〔1993〕也認為,核心資源之價值會因互補的、稀有的、不可交易的、耐久的、適切的、有限替代的、無法模仿與策略性產業因素重疊等特性而提高。吳思華〔1994〕指出,凡是造成競爭優勢,並使競爭者無法輕易模仿的有形或無形資產,或是在企業管理策略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者均稱為「策略性資源」。林晉寬〔1995a,1995b〕也歸納整理學者看法,將「核心資源」定義為:企業做的比競爭者好、單一或獨特的重要資產或能力。洪明洲〔1996〕則認為「資源優勢」是指具有優異的「資源」以及運用此資源的「專長」,並非資源本身就具有生產性,而生產性工作需要很多資源的合作,所以資源優勢乃指特異資源與特異專長。至於策略性資源的內涵,高淑芬〔1993〕歸納多位學者對資源的看法,將策略性資源分類為從屬於物的「資產」與從屬於人的「能力」兩類。其中資產又可區分有形與無形資產兩種,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五之一期266能力則分外顯與內隱兩類。而吳思華〔1994〕在「資源說」中,也進一步將核心資源的內涵簡化為有形、無形資產與組織、個人能力。近年來,學者將公司資源與競爭優勢連結,探討廠商競爭優勢的來源,如何經由資源與能力的累積與培養,而形成長期且持續性的競爭優勢,通稱為「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theory),此種思潮的改變,引起了過去往外的「環境-策略」的思考模式改為向內的「組織資源-策略」的思考模式。資源基礎的觀點首先由Wernerfelt〔1984〕提出,他並主張企業應辨識能獲致高利潤的資源和此項資源可能形成的資源位置障礎,使企業所獲得的資源是其它企業直接或間接所難以獲得的。到了1991年時,Barney〔1991〕將過去1960年代以來,學者對於策略管理的相關研究與思想正式歸納為兩個思想主流:「競爭優勢環境模式」與「資源基礎模式」。即強調外在環境掌握的外在分析,與充份利用內部優勢的內在分析。傳統的SWOT分析的基礎,即是強調企業內部優劣勢與外在環境機會與威脅的密切配合。前者著重於外部環境對公司競爭地位的影響,說明選擇競爭產業之定位,比經理人選擇企業組織內部之決策對企業經營績效有更大的影響力,且認為企業績效可以透過產業特性所在地位來做預測,如經濟規模、進入障礙、多角化、產品差異化、市場集中程度。而後者則偏重於公司內的特質與績效之間的關聯,該模式將企業組織視為一組獨特資源與能力的集合以提供企業策略與其主要利潤的來源。事實上,企業績效的差異主要係來自於組織內部獨特資源與能力經過長時間的培養,甚過於產業結構的特性。因此,加強公司內部資源與能力的型態與資源強弱才是決定臺灣高科技產業之核心資源、資源配置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連性分析267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然而,臺灣目前高科技產業之核心資源、資源分配策略以
本文标题:资源,资源配置策略与经营绩效之关连性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3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