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北专版)2019版中考历史总复习 主题十三 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课件
主题十三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知识点一科学技术的成就知识点二文学艺术知识点三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清单 1.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2.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主题内容在近五年河北中考试题中没有直接考查。从前几年的河北中考试题来看,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上,主要涉及文学艺术成就和军事科学成就 1.对科技成就及相关人物的考查。如: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可以以人物精神为切入点进行考查2.从社会生活变化角度,既可以单独考查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社会、人民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又可以纵横联系,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考查东西方社会生活文明的影响与交融3.2019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5周年,相关史实需重点关注考情探究知识点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知识清单名师点拨“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知识点二文学艺术 1956,,,“”,,2012,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年中国作家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师点拨“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异同:“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知识点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轻巧识记本考点的相关史实可记作: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听”①是奢望,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墙房。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穿名装,“四电两机”②带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提高生活讲质量,齐心跟党奔小康。(注:①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②电视、电话、电脑、空调、手机、洗衣机)1.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原因成就:(1)国防科学技术成就:“两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2)航天科学技术成就: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考能提升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圆满成功,中国宇航员首次进行了出舱活动,中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3)农业科技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4)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激烈。1986年3月,我国实施了“863计划”。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原因:(1)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国家的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家的努力;党和政府的重视,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可以富民强国。我国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为将来的科技创新打下基础。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1)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因为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铁饭碗”被打破,实际上反映了用人制度的深刻变化,即优胜劣汰的原则。这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才竞争的需要。(3)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再就业工作的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体系,也是政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利益的执政理念的体现。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及解题技法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是将文字材料、数字图表型材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解题技法:(1)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2)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构思答题,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立足材料,依托所学知识,条理作答。典例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材料一剪发令发布后,各地纷纷响应,广东一日就有20万人剪辫子;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公布男女礼服制式,男士礼服以西装为主,女士礼服为上衣下裙;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材料二我国各类票证从1955年开始使用,流通了30多年。材料三(1)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哪一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使用票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从材料二到材料三,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第(1)问,“变化”联系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即可作答。“原因”要综合所学知识,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归纳。第(2)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及经济体制的变革即可作答。第(3)问,注意材料二中的提示性信息“我国各类票证从1955年开始使用,流通了30多年”,经过简单计算,可知20世纪80年代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史实,即可找出其转折点,并概括出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采取的重大措施。答案(1)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巨变的推动;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物资奇缺,供求矛盾突出;三大改造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产品相对短缺;生产力的落后;等。(3)十一届三中全会。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行就业制度改革,扩大城乡就业。对应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时间内容1862、1863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广东方言馆1866、1867年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文算学馆1872、1873、1875、1887年派遣留学生学习军事、科技材料二1895年,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到1905年赴日留学生达8600余人。材料三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材料四“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文选》(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其作用如何?(2)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青年赴日留学的背景。(3)从材料三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4)依据材料四,结合材料一、二、三,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1)新特点:创办新式教育。作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人才;客观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教育;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2)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3)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法保障;等。(4)启示: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现代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第(1)问,由表格中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新特点是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由新式学堂和留学生学习的内容及人才流向可知其作用。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1895年”“1896年”“1905年”可知这一时期赴日留学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因为1894—1895年发生了甲午战争。第(3)问,由材料三统计图中的1949年的低入学率到2008年的98%以上的入学率可确定义务教育得到普及,而初中小学教育属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答案为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通过回顾教材,再现1978年至2008年中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状况,而后确定影响义务教育的因素便可得出答案。第(4)问,通过材料一、二、三中我国教育发展的情况和材料四中对我国发展取决于教育的强调,可得出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必须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启示。
本文标题:(河北专版)2019版中考历史总复习 主题十三 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3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