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讲义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培养识图懂图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联系旧知识归纳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结合录像和图示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战略战术及其影响。根据解放战争的发展状况,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并形成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解放战争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和坚毅的品格。面对强势的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采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不仅是解放战争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转折,也是人民的力量与中国反动势力之间战略态势的重大转折。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二、教材分析本课重点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本课难点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循序渐进的国内革命战争的讲述中,学生们已经初步地掌握了分析战争的方式方法。本节课将在增加文字资料和图片影像资料的基础上,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从而对中国共产党走向战略进攻会有更加准确的判断。三、学情分析导入新课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仅经过8个月的作战,便被歼灭71万余人,被迫改为向山东和西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并驱逐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四、教学过程走进历史:引出毛泽东的一句话“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悟出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展示毛泽东签署的保卫延安的命令的图片。思考讨论:延安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主动撤离延安?分析比较:根据录像和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力量的对比表进行分组讨论。1.36亿24%127万共产党3.39亿76%430万国民党人口占全国面积总兵力解放战争爆发时敌我力量对比点拨归纳:解放战争爆发时,国民党在数量、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人民解放军。保卫自己的首府和指挥中心固然重要,但大敌当前,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决不能硬拼硬打。因此,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主动放弃延安。走进历史:请学生演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流动示意图,并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感受我军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能利用边区地形复杂、险要和回旋地区大、群众基础好等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运动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完全区别于红军长征时的被迫与挨打的转战陕北的英明决策。思考讨论:环境如此艰苦,而毛泽东和党中央却一直留在了陕北,意义何在?点拨归纳: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不仅极大的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也是我军能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二、孟良崮上火如潮走进历史:通过观看录像片段,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精彩瞬间。(孟良崮战役等)思考讨论:让学生通过录像从总兵力、装备、民心士气和战场形势等方面入手,分析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英勇奋战之后,敌我力量发生的重大变化。三、千里跃进大别山走进历史:演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流动示意图和相关录像。思考讨论: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学生展示:出示收集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艰苦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讲故事;谈感受。点拨归纳: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别山东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局面。师生总结:人民解放军内线外线配合作战,组成了战略进攻总攻势。经过半年的战斗,共歼敌75万余人,使国民党丧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解放军从此结束了战略防御地位。【拓展升华】通过战略反攻前后敌我力量的对比,说明了人民解放军战略部署的英明之处。
本文标题:走向战略进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