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柔者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哲学名言新解“人之初,性本善”––––––此孟子的观点代表了中华的乐观民族性、乐感太平感文化(而西方为罪感文化,日本为耻感文化,西方日本皆为危机感文化),它与人治、非法律、非监督、虚伪道德、阴谋诡计,以及正心、修身、明君、清官、兴公灭私、自觉自律、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等观念紧密关联。“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此四句的意思是:最大的智慧是不显示出智慧,最大的谋略是别人看不出使用了谋略,最大的勇气是不逞匹夫之勇,最大的利益是不贪图短期利益。从此可见,中国人太聪明狡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话仅适用于以暴易暴、逐鹿争鼎的某个时期,在大多数的人治暴政时代,统治者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可以完全不顾民意,而老百姓只能逆来顺受,无可奈何。只有在民主的社会,民心民意能决定统治者的命运;在人治社会,正好相反,统治者不仅决定老百姓的命运,而且依靠愚民手段,还能决定(操纵)民心民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正气不应等于忠君,完人不应等于善进善退的圆滑之人。“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世道不同,话到口边留半句;人心难测,事到行处再三思”“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心反复间”––––––––鬼谷子说:口可食,不可言,此为至理名言;国人的人心尤为叵测,身处其中,疲惫不堪。“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中国统治者从来只会利用人,只会把人当作“千里马”、“人才”、“奴才”,而不会去尊重人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庶民者,国之本”–––––––人治社会总要以民贵君轻、人民当家作主之类的谎言蒙蔽老百姓。“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天发杀机,星移斗转;地发杀机,龙蛇起舞;人发杀机,天翻地覆;天、人合发杀机,万类之变有了根基。人性有巧有拙,可以躲过杀机)––––––中国政治文化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杀机四伏。“治之经,礼与刑”––––––靠礼教、刑法两者治理社会,而不见民主、人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人治社会欲暴力夺取天下,就要收揽人心,所以要欲取先予,暂时与天下人同利;至于夺得天下后,强大的国家机器如何杀戮、如何不顾民意,老百姓也只能认命。而且中国人是没有足够的智力来吸取以前上当受骗的教训的。“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夫为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罗其英雄,则敌国穷”––––––––此处的“人”、“英雄”无非是走卒而已,并无人格人权。“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不只是打仗要用奇兵,中国人处世处处用奇兵,诡计花样会让人目瞪口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中国的战争是世界历史上最残酷的,动辄坑卒40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人一方面“道”、“器”不分,另一方面只对人生具体事物感兴趣,对抽象的“道”、真理、规律等不感兴趣。“杀贵大,赏贵小”“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意思是,惩罚要针对居于高位的人,并且以惩罚为管理的本质。中国人没有量刑平等的思想,只有杀鸡儆猴、杀大官泄民愤的思想,没有保障人权的思想,只有惩罚犯罪的思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是专制社会功高震主、杀戮英雄的思想的生动描述。“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废之,必姑兴之;将欲夺之,必姑予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人个个都是谋略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善于从历史中吸取人治的覆辄教训,历史书籍浩如烟海,都记载着警世之言。但前人没走过的、没留下辙迹的路,中国人就没人敢想敢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即为天地立下准则核心,为老百姓立下做人的根本,为古今的圣贤继承可能失传的学问,为千秋万世开创太平的局面。在这里,天地之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人之根本是孝道礼教,圣人之绝学是理学心学,开人治社会的万世太平纯属梦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地闭,贤人隐”“君子独立不惧,遁世不闷”“终身不仕,以快吾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隐士,所以有一代比一代酷烈的专制;知识分子都闭嘴了,其他老百姓又被“愚民”了,怎教封建统治不长久?“要行即行,要坐即坐,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人生贵在适意”––––––此禅宗名言说明,中国人的自由不是制度保证的,而是精神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仅自觉考虑别人家的老幼还不够,应当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历来圣人皇帝无德之流多多,立德纯属骗人。“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弥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中国人虽不善于抽象思维,但善于类比学习(从鸷鸟、猛兽类推到圣人),善于后发制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中国人的隐逸不同于印度人的出家,前者为乐观主义,后者为悲观主义,前者往往为与官场结合的入世生活方式,后者为出世的人生观。“潜龙勿用”(潜藏自己,不可暴露)–––––––中国人善于潜藏自己,如潜龙变幻莫测,深邃莫名。“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看见龙在田野,有利于长者)–––––––以龙为吉祥图腾,是先民对鳄鱼的崇拜,还是对暴政的热衷?“亢龙有悔”(高处的龙会因摔得更重而懊悔)–––––––爬得高,跌得重,所以要急流勇退,淡泊名利,《易经》的作者在几千年前就深谙其道。篇二:从北大到台大读后感《从北大到台大》读后感刚好陪同家人到定王台书市购书,看到一家书店文化型书颇多,估摸着有余秋雨先生的《从北大到台大》,当时有两位先生正在购书,他们和书店老板在聊点什么,三个人看上去文化味蛮浓,听到他们一张口便引用大家语言或是书面语言味十足,很有点像文化人。我走进去边扫视着书架上的书,边问是否有余秋雨先生的《从北大到台大》,书店老板应诺有,但随后就听到一位先生传来“余秋雨的书不要看”,书店老板也是慎重其事的说“余秋雨的书不要看”。我也不想问其究竟,一则他们表面上显得很文化,其实也不知道他们懂多少,二则我看书自信能够不被书所囿,站在圈子外来看书。于是买了书就走开了。后来与一位博士同事聊到看书的事,说我正在看余秋雨先生的《从北大到台大》,他也说了同样的一句话,我不由得想问一下为什么,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只是表示不看比看好。但通过阅读完全文,我还是觉得有所收获,一是丰富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一些以前不懂的。二是感觉书里有好多语句很精美,值得学习。书中是秋雨先生与一些高校的学生讨论对话,这些学生都比较年青,个个都非常的优秀,我比他们大很多,但自知比他们相差甚远,一是在相关文学知识方面,他们懂得很多,提到的一些知识他们都掌握得很详细。比如孔子周游的路径,司马迁考察的路径,屈原被贬的一些具体情况。二是他们思维反应很快,逻辑严密,分析有理有据,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分析,能够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环境,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事物。三是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强,基本上出口成章,言词华美。秋雨先生的确是一位文化大家,在闪问中对一些事物的高度概括,如对文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对有的问题分析很透彻,如对中医和龙的问题。当然,其中也有些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具体问题在闪问中,有人提出中医、龙等问题,秋雨先生重复了一句话:天下最让我生气的事,是拿着别人的眼光说自己祖祖辈辈都活错了。这句话虽然有点情绪化的表述,但是很在理,其中蕴含了对看待事物应有的立场和观点。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看待事物的角度,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如果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就会太自我,如果只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就会失去自我,这两者都有片面性,都没在辩证的看待事物。二是指看待事物应从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就中医而言,在历史上已经存在有很长的时间,而且其护佑之功不可没,不宜一遇到西医在某些方面比中医强就全盘否定中医,我们需要发扬中医的优势,改进它的不足,让中医和西医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相互溶合,共同护佑人们的身体健康。童年歌声甲骨文的发现,被秋雨先生作为全部文化课程的隆重开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政局飘摇的年代,许多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因为陷于政局而变成了一种文化祭奠,这些学者前赴后继,终于将中华文化的童年歌声展示给大家听到了。这段历史,以前我是不清楚的,通过阅读,才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还真是一部悲壮的历史,王懿荣、刘鹗、王国维、罗振玉为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人生悲剧,其实与甲骨文的发现没有必然联系,与之联系的是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以及他们的政治信仰和态度。也许这一段历史对秋雨先生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不肯出任一些官方职务,也不想参与到政治里面去,其实,作为文化人,按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大夫们都以治理好国家,福泽百姓为已任。从中华文化历史来看,也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不可能独自的不与其他领域相关,即使有那样的文化也是苍白无力的文化,也是没有发展和生命力的文化。究甲骨文发现者们的命运,王懿荣不想成为八国联军的俘虏而自杀,其节可敬,但其智实不敢恭维,“重柔者吉,重刚者灭”,显然是一韬略不足之人,古之善挽危局,善济百姓者大有人在,以其人之能而当国家大任,不相匹配,国家之不幸,个人之不幸。刘鹗也可以算得上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又因身体原因而在流放途中去世,历代文人政客,有许多失意之人,也有一些官场不倒翁。这在乎他们是否读懂了官场文化。秋雨先生是反对学习一些权谋之术的,包括孙子兵法,他都持有反对意见,但作为一个文化人士,要立身处世,是需要研究一下政治的,处身于一个政治环境,也是需要研究一下政治权谋术的,这些学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看是为了什么人去用,看是不是为了正义去用。如果一个文化人处身于一个政治环境而不去学习一些权谋术,不学习一些韬略,在政治上失意是很有必然性的。罗振玉应该说是一个历史观有问题的人,王国维的情况书中没有进行仔细说明。诸子百家以前读过诸子百家的书,由不理解到有所理解,也听到过一些相关评论。有人说孔子的作品是适应于普通民众看的,庄子的作品是适应于最基层的民众看的,而老子的作品是适应于高层的或高智商的人看的。其实这些也有其道理。看了秋雨先生与学生们的讨论,从认识上就更加深入一层。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留下了五千多字的作品。从秋雨先生和学生们对他的讨论,认为老子的思想更多的是反映哲学思想,“人需要用一种柔软的态度来面对现实”。这一点,我有同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从他的思想中吸取养分。孙子兵法中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实际上也是借水的柔性来比方用兵的柔性变化,这种哲理思想与老子的思想如出一辙。毛泽东晚年说,《道德经》其实是一部兵书,他在反围剿过程中,提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略思想,就是对老子哲学的成功运用。在政治上,老子的思想同样很管用,一个人只管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管他人是否接受,不管是否损害他人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就会到处树敌,久而久之就会被政敌击倒,甚至遭遇政治悲剧。在官场,身处一个位臵,上级提出来的是错误的,要用很委婉的语言和方式试探性的提出来,上级察觉到了,事情就得到了解决。用生硬的方式提出来,上级就不会接受,还会怀恨在心。对待下级,要安排一些工作或是有一个决定,都要先与之进行沟通,得到下级认同,就可以名正言顺发布命令,事情的执行也会很到位。下级也会感觉到你这个领导会做人。用在经济上,也是同样的,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经济策略,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管理工作中很是管用,一个管理者不陷于具体的一些事务,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管理思路,将工作任务和责任分配落实到每个人,适时进行督查,看似无所事事,但井然
本文标题:重柔者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5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