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展示五年考题学科素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7·全国Ⅲ卷,21;15·全国Ⅱ卷,19政治认同: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改革的作用;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确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科学精神: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理解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明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基本矛盾运动的解决而实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8·全国Ⅰ卷,40(1);16·全国Ⅰ卷,2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5·全国Ⅰ卷,1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9·全国Ⅱ卷,40(1);19·全国Ⅲ卷,39(1);17·全国Ⅰ卷,40(2);16·全国Ⅲ卷,22;15·全国Ⅱ卷,19基础自测考点突破热点聚焦基础自测点击进入基础填空易错诊断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提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提示:×。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4.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提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5.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提示:×。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6.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7.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8.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提示:×。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9.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10.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提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考点突破考点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考点精讲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图示比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知识拓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研究对象整个世界人类社会从地位看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作用看对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何者为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物质与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2.全面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基本矛盾辩证关系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2)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3)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4)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知识拓展2.正确区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也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在它作为主要矛盾的历史阶段起决定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知识拓展考点精练精练角度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典型例题][2019·江苏卷,3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皮影、剪纸、微雕……曾几何时,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方式,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对此,有人心怀忧虑,呼吁要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但是也有人认为,社会已经变化,该消亡的会消亡,该新生的会新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拯救。解析:本题需要对两种观点进行评析。第一种观点呼吁进行扶持和保护,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第二种观点虽看到了传统手工艺要面对现实这一面,但未注意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因此,可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说明第二种观点的合理之处,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来批判第二种观点,支持第一种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原理,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析。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皮影等传统手工艺需要面对社会变化的现实,作出相应的变革和创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皮影等传统手工艺仍然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适当的扶持和拯救还是必要的。[强化训练][2019·天津卷,13(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2019年2月,国家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有重要作用。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社会历史观”,属于体现类试题。我们要首先明确社会历史观的主要观点,然后分析材料,将材料与原理相结合。针对大运河保护传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出台《规划纲要》,其哲学依据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其哲学依据在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哲学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分析国家出台《规划纲要》的哲学依据。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针对大运河保护传承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出台《规划纲要》。(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作用。(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精练角度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典型例题][2018·全国Ⅰ卷,40(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的哲学内涵。结合设问限定知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可知,“唯改革才有出路”强调的是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改革要常讲常新”强调的是要不断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力状况。其次,要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小岗村不断推进农村改革的相关信息,答题时,要注意观点统率材料,材料印证观点。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强化训练](2019·湖北鄂东南模拟)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农村土地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本文标题:(广东专用)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6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