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百年孤独读后感50字
百年孤独读后感50字第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作家在《百年孤独》一书中,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的描写,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然而全书绝不仅仅是对这段历史的简单再现,它对人性深处难以排遣的孤独感的深入探讨,更值得深思。全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初读更是极其晦涩,展开平淡无奇,但越是读下去,越是能感受情节中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诡异,略显混乱的故事,循环往复的回忆,总是容易让人迷失在虚构的世界之中。一个百年家族七代人,男性几乎都在不断的循环着“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两个名字,并且如整个家族母系的源头“乌苏娜”所预知的那样,他们继承着祖上骨子里的孤独感,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都重复着脱离社会,在生理与心理的孤独中悲惨死去的宿命。全书到最后,当作者点出,破落的大宅中,只剩下了这最后两个人,蜘蛛网,红蚂蚁开始在到处肆虐时,我们才倏然间发现,这个在百年间曾经扩建过,辉煌过的老宅,一个七代人的家族,竟在持久的孤独中凋零成了这般模样。然而细细品读,全书的脉络确是渐趋清晰,每个布恩迪亚仿佛都有自己命中注定的轨道,令人震惊的情节发生得自然不突兀,经过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酣畅淋漓的情节展开扑面而来: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3000死尸被倒入大海,所有人却都相信了政府所说的“没有人死去”;乌苏娜至死都没让家人发现她的完全失明;皮拉苔列娜一直活到了一百四十多岁,最后为并不认识知道自己是他高祖母的第六代奥雷连诺做了人生最后一个预言;奥雷连诺上校最终对革命的背叛;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且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被表面蒙蔽的人将事实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却在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中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只能孤独老去。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奥雷连诺上校。奥雷连诺上校的一生跌宕起伏,是整个七代人中最传奇的一个,尽管晚年的他被失败与孤独折磨,只能专注于制作小金鱼来摆脱难堪的现实,直至像父亲一样与世隔绝至死。但“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的传奇故事直到百年之后还被人记得,虽然书的最后几章并没有他,但奥雷连诺上校却确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这个男人自出生就显出了与人不同的一面,甚至具有屡屡灵验的第六感,只是参战回来后,性情大变,最后孤独终老。虽然年老的奥雷连诺上校曾想着,或许没有战争,他也会成为一个不知道荣誉的幸运的人,但正如乌苏娜所说的,奥雷连诺其实根本没有爱过任何人,包括她,雷麦黛丝,以及那些给他生了一群小奥雷连诺的女人。我想这正是他孤独的源头,奥雷连诺上校的一生辉煌过,但结局无疑是悲惨的,他最快乐的时刻或许就是他多次想起的,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吧。书中布恩迪亚看似荒诞的家族发展史,正印合了拉丁美洲人民在百年间所经历的血泪,困苦以及孤独。孤独的背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指出的,拉丁美洲的人民若不相互理解并联合起来,孤独的奋斗终将是徒劳的。而摆脱孤独的唯一途径就是学着去热爱,正如第七代的阿卡蒂奥降生时的描写一样,“这孩子命中注定将要重新为这个家族奠定基础,将要驱除这个家族固有的致命缺陷和孤独性格,因为他是百年里诞生的所有布恩迪亚当中唯一一个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可惜的是这份驱除孤独的希望来的太晚且出现的如此不合适。百年之前,第一个阿尔卡蒂奥出生时,乌苏娜所担心的情况,经过百年岁月的轮回,降临到了这个家族唯一的希望之上,这个近亲婚配生下的孩子带着一条猪尾巴来到了世界。并最终如老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在百年前预言的一样,“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加西亚·马尔克斯用残忍的一笔,抹去了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希望,宣告了这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必将灭亡的结局。这也正是他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的表达。抛开沉重的历史,通过交流与爱人来远离孤独也是有这当代意义的,一个对人,对社会,对世界没有爱的人,必定也会掉入孤独的渊薮。上帝给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就是为了排解独自一人的孤独,只有与人真诚的相处,进行思想与意见的交换,生活与情感的交流,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掘自身存在的意义。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当我们都学会对生活热忱,乐于与世界相融时,这样宿命般无法挣脱的孤独,将不会再出现了吧。篇二:百年孤独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感觉,作者用一代一代的“布恩蒂亚”和匪夷所思的故事让我陷入了一种无可形容的离奇状态中,我觉得当时有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全观”的境界,完全入定。家族中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如此孤独所以才不断的用爱情对抗孤独殊不知只能愈发落寞于是便在肉体中寻求充盈自我的灵魂而一切都是徒劳的一切都有自己的轨迹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唯一的传承一切早已注定六代人的盛衰无常幽幽暗暗早在羊皮卷上只是等待时刻将它破译,所谓孤零零指的不是周围的人口密度,而是指个人的精神层面了。就算别人离你再近,要是不能感觉和自己是同一种生物,那么干涸的心也得不到满足。它揭示着人是多么不完美,不然为什么每看几页就要往回翻:这人物是谁啊?刚刚开始我读不懂家族关系,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叙述手法,人名是几个字节不断重复组合,而且西班牙的人名又很长,所以才觉得繁杂所以我可以理一下家族关系,家谱图什么的,或者干脆把每个名字当作个体读下去,反正都是一样孤独的灵魂。但是读完一段过一会总会忘记刚刚梳理好的关系。我觉得作者马尔克斯一定也很孤独吧,孤独的人其实非常擅于思考。诚如「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所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而孤独者不需要跟人分享思考内容,所以能想得更深入,因此,我们这群孤独的人拥有不同于凡人的思维,不时会出现超乎常人的想法。孤零零可以自傲的便是自己的深思。正常而言,原本用于对人关系的资源仅仅被用来面向自身的话,在自我检查与反省与后悔与妄想与想象与幻想的不断交替反复之后,最终达到思想与哲学程度的,毫无意义的强大思考能力。然后将其尽数消耗,对一切的可能性进行摸索,对考虑后得出的结论反向证明后进行否定。把在其中无法否定的结论,就如同为自我辩护一般的全力证明。批判他人与自我辩护才是我的真正能力。只要不停地重复着这些,自然可以得出答案。如此简单罢了。作者有意无意地将同一时代辈分的人物交叉叙述更使人物关系复杂化,死而复生或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演绎在这种叙述之中更显得扑朔迷离。难以遏制的情欲、无法终了的夙愿、不可违逆的命运笼罩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之上——家族的男性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众人绑在榕树下孤独死去,女性创始人乌尔苏拉失明后仍对生活的一切有直觉似的洞见与深邃的眼光,后代乱伦之中的违逆天道、战争之中的混沌残酷,阿玛兰妲因情感斗争心中留下不可治愈的创伤与终身缠着的黑纱布,最终在为丽贝卡和自己制作寿衣的拆拆缝缝中孤独而死??男性角色的孤傲、自负或是冷漠、无知似乎成了布恩迪亚家族由名字决定的怪诞现象,这种性格的重复化更使人感受到一种永恒轮回的哀悼与呻吟。想起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和福克纳在《喧嚣与骚动》中描绘的没落的南方家族,马尔克斯说自己受到福克纳的影响,也在他们两位的这两本著作中可以窥得。人类个体的渺小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被无限放大,当遇上无法逆转的命运时,纵使再悠久再强大的家族最终也只是一阵飓风过后的一切归零。西西弗斯的命运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家族史中一次次演绎,古老的羊皮卷上记载的文字早已镌刻了整个家族的兴衰,而一切相知相遇都只为最后语言的终结——“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百年孤独》冷酷地揭示了一个现象——当人类一次次试图超越自身局限去看清去思考自己的位置时,所得到的除了更深的虚无和无力感之外,别无所有。我们在无谓的纠结之中挣扎,却愈加深地堕入了无限的深渊之中,在孤独中挣扎,却终将被孤独吞噬。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人类一切超越性的尝试与对终极命题的追寻最终却归于空虚。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实际上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可惜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也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逃避孤独,但实则上却陷进了更深的孤独吗?我们的爱,我们最温柔的部分,都被各种物质上东西遮得严严实实,再也出不来了!篇三:百年孤独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虽然他们孤独的表象一样,但孤独的缘由却不尽相同。乌苏拉的孤独是理性的,这个百岁老人历经沧桑,却一门心思为家族的兴旺而努力。她孤独地奋斗着,争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个人在努力。没有人感谢她,没有人支持她,没有人继承她,没有人关注她生活里除了情欲和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没有了,他身上没有人性的痕迹。乌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塔的孤独是爱情的孤独。她心里有如岩浆般炽热的爱情,也多次与爱情相遇,但每次都坚决地拒绝,用冰封住火热的心,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在诅咒与怨恨中,在渴望与拒绝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亚后代们重复着前人的故事,亦重复着先人的孤独。虽然是初读这本书,虽然书中情节琐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虚,虽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脉搏,不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宗旨,但还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之魂,这也应该是书中马贡多小镇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读着它,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红楼梦》,想起它的繁华、热闹,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独在叹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贾宝玉享尽荣华的孤寂,薛宝钗圆滑于世故的孤寂,贾元春表面荣华、内心卑贱的孤寂,王熙凤两面三刀的孤寂,贾氏家族表面兴盛、实则腐朽的无奈,不都是真实地存在着吗?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国情,却有着同样的灵魂——孤独。也许孤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无法走出的。对于我而言,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本文标题:百年孤独读后感50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0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