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云南省凤庆二中2018-2019学年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王位世袭制下,世袭可以有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双系继承、女儿继承等多种方式。这表明王位世袭制A.在血缘集团内部传承权力B.最高统治者无力控制局面C.王子依据其实力继承王位D.王子在王族内部地位平等2.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属于周初分封国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3.商鞅《君臣》中记载:“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建立B.“以法治国”成立为治国标准C.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学派D.“以法治国”成为百家共识4.《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当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护送林黛玉进京时,只因与贾政同姓,拿着宗侄的名帖去拜见贾政,便“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侯缺”,得到了金陵应天府的差事。这反映了A.古代任用官员不拘一格B.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C.上下级官员间官官相护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削弱5.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6.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7.下表出示了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人物评价司马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8.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9.“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10.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B.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C.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11.恩格斯在论述雅典改革时指出:“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材料反映了A.雅典实行财产等级制B.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C.雅典民主政治有弊端D.私有财产奠定民主基础12.古代雅典经常举办戏剧公演,舞台对所有城邦公民开放。在戏剧公演前,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等到比赛结束,由他们评出3位获奖者。古代雅典戏剧公演A.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利B.照搬了公民大会议事程序C.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D.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13.公元前367年,罗马颁布《李锡尼法》。废除了六人军事指挥官政体,恢复二人执政官制度、规定共和政府的所有要职向平民出身的人全面开放,贵族和平民之间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参加选举。这意味着在当时的罗马A.平民可与贵族轮流执政B.民主政治体制得以建立C.军人政治转向民主政治D.法律与时俱进取得发展14.公元212年,罗马帝国卡拉卡拉皇帝颁布了著名的“安托尼努斯敕令”,正式废除了市民与臣民的区别,使罗马帝国境内的臣民都可取得公民权。该敕令的颁布A.适应了帝国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违背了罗马自然法的法制精神C.说明罗马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D.反映出万民法完全取代了公民法15.有人说,罗马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就罗马帝国辉煌的同时,又设置了埋葬罗马帝国的陷阱。这里的“陷阱”是指罗马法A.固化了统治基础B.构建了直接民主C.存在着阶级对立D.影响了近代法治16.“由温和开始,继而是一个不断激化的过程,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便开始退潮并进入反动时期,其间将发生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回到起点,并实现最初的成果。”英国革命呈现出这一规律性现象的根源在于A.专制王权同国会矛盾尖锐B.革命派动员发动群众不力C.克伦威尔与专制王权妥协D.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17.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18.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C.英王还拥有较大行政权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19.内阁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他的必然存在,不过,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设立内阁辅助其行使行政权。所以,美国内阁就成了一个常态存在。由此可知美国内阁A.属于总统顾问B.需对国会负责C.集体进行决策D.没有实际作用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应保障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免受入侵,并应根据州议会或州行政长官的请求平定内乱。这一规定A.保障了各州的平等权利B.避免了君主制度的复辟C.确保了各州的主权独立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21.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允许“9·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这体现了A.总统权力至高无上B.分权与制衡的原则C.国会处于权力中心D.民众利益高于一切22.1792年,法国授予美国人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托马斯·潘恩等法国公民身份,随后托马斯·潘恩还被选举为国民公会议员。此举表明法国A.支持美国进行独立战争B.对美国政体的完全接受C.对美国革命精神的认同D.追求自由反对殖民主义23.1871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24.1883年6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疾病保险法》,随后社会保障类立法在帝国议会都获得通过并实施。其适用范围包括全国所有工业人口,具有强迫性质,各种保险由国家直接筹备和管理,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分级机构来管理,甚至分担部分保险费的升支。由此创建的国家福利使当时的德国A.权力回到全体人民手中B.社会矛盾得以缓和C.助长了民族主义的情绪D.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2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26.《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7.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B.“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C.“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D.“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28.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29.《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B.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C.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D.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30.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材料二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
本文标题:云南省凤庆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3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