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部队改革第一条:深刻认识修改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一.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纵观中国历史强国必强军,强军必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主席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高度,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决策。坚定不移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强军目标、支撑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战略需要,关乎党、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军队改革蹉跎不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年,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错失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军事上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导致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因此改革图强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习主席曾指出:“我军改革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没有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形势。”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接续递进、波澜壮阔的改革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制定了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确立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五统四性”正规化建设要求,推动我军由单一陆军转变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领导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走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进程中,江泽民着眼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确立了我军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改革目标,开启了我军军事体系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之路。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着眼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以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体制、军事管理创新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亲自领导设计改革强军蓝图,引领我们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加速演进,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世界主要国家竞相调整军事战略,加紧推进军事转型,以信息化为核心重塑军队组织形态、重构军事力量体系。这将深刻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塑造大国博弈态势,影响国际战略格局走向。习主席指出:“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给我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们要赢得战略主动权,就必须树立停滞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强烈忧患意识,树立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战争高度负责的使命意识,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不失时机地把国防和军队改革引向深入,推进到新境界新高度。二.改革的战略举措集中彰显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人民军队组织形态和力量体系的重塑,这轮改革,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始终贯穿其中,规范和引领着改革的顺利推进。一是有利于加强军委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要求,而是有一系列根本制度作保证,核心是坚持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完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全面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通过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这些重大举措,把握现代军队领导指挥特点规律,从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上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和完善,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牢牢掌握对军队的最高领导权、指挥权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二是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确保党赋予军队的使命任务有效履行。这轮改革,就是要破解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核心指向提高能打胜仗能力。通过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通过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通过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通过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和军委善谋打仗、致力打赢的高超智慧,必将进一步增强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任。三是有利于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近年来,党中央、中央军委狠抓正风反腐,军队党的作风建设明显加强。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局面任重道远。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按区域设置;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这些重大举措,强化了军委对法纪监督部门的直接领导,增强了纪检、巡视、审计、司法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必将构建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系,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营造有利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良好政治生态。三.认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做改革的坚决拥护者一是要领会精神,积极响应。面对波涛汹涌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主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鲜明地提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习主席的讲话,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的结合上,深刻阐述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开启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新征程。彰显了党的领袖、大国元首、军队统帅着眼强国强军谋划改革、以深化改革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雄韬伟略和洞察大势变革图强的历史担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痛下决心,以抓铁挠痕、踏石留印的力度,以刀口向内的胆识、摒弃旧的传统观念,去调整改革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领导管理机制、军队编制体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能打仗、打胜仗就将成为一句空谈。对此,要深刻领会习主席改革强军战略思想,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英明决策、战略设计和科学方法,努力掌握推进改革的“金钥匙”。坚决拥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做到顾大局、听招呼、守纪律。自觉做到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铁心跟党走,永远不迷航。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得出现任何“杂音”。二是要凝神聚力,恪尽职守。深刻领会习主席和军委的决策部署,需要我们拿出实实在的具体行动。而不是表态口号化、认识肤浅化。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号令意识,坚定改革必成的信心决心,强化改革强军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以绝对忠诚的品格,拥护支持参与改革。不管下一步调整改革是否触及到自身的“奶酪”,在面对篇二:2017军队改革方案:军队“脖子以下”的改革如何科学定编2017军队改革方案:军队“脖子以下”的改革如何科学定编军队力量编成是军队“脖子以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科学编成军队力量,优化力量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改革关注的焦点。今天出版的《中国国防报》刊发文章《科学编成军队力量》,解读军队“脖子以下”的改革如何科学定编。科学编成军队力量■薛亚谭小龙顾木科●以装定编,是军队力量编成的基本原则●使命任务是军队力量编成的基本依据●力量编成应力求扬长避短,善于继承历史和外军经验●精干、联合、多能、模块、高效是未来力量编成发展方向军队力量编成是军队“脖子以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科学编成军队力量,优化力量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改革关注的焦点。坚持以装定编军队力量编成,一般意义上是指构成军队中各种力量及其编组形式,单位、人和武器装备是力量编成的主要构成要素。军制上称之为军队的编制,作战指挥上通常称之为力量编成。平时以编制表的法定形式予以确定,战时或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时则以平时的编制为基础,按照任务要求和相关科学合理的编组原理对军力进行编配组合。军队力量编成包括军队领导指挥机关编成、军兵种编成、作战力量编成、保障力量编成等。其中,军队作战力量的编成是各国军队关注的焦点。军队力量编成的一般标准是:作战部队分类合理,功能齐全,编制充实,能够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实施快速、灵活、高效的编组和合成,实现整体作战功能的最大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军队力量编成,前提条件是要有力量可编,否则力量编成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以装定编,是军队力量编成的基本原则。贯彻“以装定编”的原则,就是根据装备的技术性能和维护使用要求,确定具体操作人员的数量及编成;根据装备系统形成和发挥整体作战能力需要,设置领导指挥、教育训练以及各项保障机构和人员的数量、结构以及编成;根据装备的战术使用要求,确定部队编组形式;根据装备发展变化,对军队力量编成进行相应调整。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型装备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军队力量结构体系,促使军队力量编成不断向精干、联合、多能、模块、高效方向发展。依据使命任务编虽然世界各国军队力量编成各有特色,但是在确定军队力量编成的众多因素中,使命任务是最基本的依据,同时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也影响力量编成。军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国家利益始终是军队使命任务的聚焦点。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军队使命任务就应当拓展到哪里,军事能力就应当保障到哪里。因此,以任务为牵引,始终是确定力量体系构成和力量编成的基本依据。通常是依据国家在不同战略方向上的使命任务,分析军队可能跟谁打、打什么仗,在哪打、什么时机打、打到什么程度以及需要什么力量打等关键问题,明确军队可能担负的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种类,在此基础上,形成军队力量编成的基本编制方案和战时(或非战争军事行动时)作战任务力量编成的各种可能预案,并确定出军兵种作战力量的优先发展顺序。力求在兵力兵器力量编成总体上达成对敌优势,形成威慑与实战能力较强的作战力量体系。如俄罗斯军队为应对北约东扩,2016年底前在西部军区新建两个装甲师、在南部军区新建一个师,并在加里宁格勒部署S-400防空导弹系统和“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同时,力量编成又是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军队力量编成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即力量体系的技术形态和组织形态,必须与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展相适应。一支军队只有适应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发展,科学编配作战力量,才能在战争中占据战略和战争的主动地位;反之,就会被动,甚至惨败。例如,俄罗斯参与叙利亚战争时,为应对有西方背景支持的高强度信息化作战,主要作战力量编有空军部队、少量的海军部队和特种作战部(分)队。当2015年11月24日一架苏-24战机被土耳其战机击落时,俄军方与最高决策层立刻意识到,未能有效控制土叙边境地区制空权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为此,俄军及时向叙赫米姆空军基地增派了10至12架战斗机,并把S-400和“铠甲”等防空系统空运部署至叙利亚境内,进一步完善周边区域防空网络。力求扬长避短军队力量编成应注重扬长避短。战争是力量体系间的对抗。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力量编组和配
本文标题:部队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5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