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选择题审题、解题专项训练(含解析)
选择题审题、解题专项训练1.《本草纲目》记载了“升炼轻粉(Hg2Cl2)法”:用水银一两,白矾(明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文中从生成物中分离出轻粉涉及的操作方法为()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分离提纯的相关知识。制备轻粉的方法为:把水银、明矾、食盐放到铁质容器中,盖上小乌盆,封固盆口,一段时间后,轻粉升于盆上,说明生成的轻粉能升华。则从生成物中分离出轻粉涉及的操作方法为升华。答案:B2.化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热的纯碱溶液可用于洗涤煤油、柴油等矿物油污B.水垢中的CaSO4,可先转化为CaCO3,再用酸除去C.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和食醋同时服用可增强药效D.淀粉和纤维素在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解析:热的纯碱溶液可用于洗涤油脂,但不能洗涤煤油、柴油等矿物油污,只能用有机溶剂去洗涤矿物油污,故A错误;利用沉淀的转化原理,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浸泡水垢中的CaSO4,可先转化为CaCO3,再用酸除去,故B正确;胃舒平可中和胃酸,但不能与醋酸混用,因为醋酸能溶解Al(OH)3降低药效,故C错误;淀粉在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而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但可通过促进胃肠蠕动助消化,故D错误。答案:B3.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向溴的CCl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中分别通入乙烯,溶液均褪色,且褪色原理相同C.乙醇、乙酸的官能团不同,但均能发生取代反应D.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均为高分子化合物,都能水解,且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解析:A项,聚乙烯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错误;B项,乙烯与溴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溶液褪色,而乙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溶液褪色,错误;C项,乙醇与乙酸可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为取代反应,正确;D项,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错误。答案:C4.化合物结构简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c均属于芳香烃B.a、b、c均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C.a、b、c苯环上的二氯代物均有6种D.a、b、c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存在于同一平面中解析:a、b都有氧元素,所以不属于烃,选项A错误。c没有羟基,所以不与钠反应,选项B错误。在一个苯环上连接有2个A取代基和1个B取代基时(即三个取代基中有两个相同),其同分异构体有6种,所以选项C正确。a、b、c中的碳原子都直接连在苯环上,所以三个有机物的所有碳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选项D错误。答案:C5.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A.次氯酸的电子式H:··:··:B.丁烷的球棍模型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D.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146C解析:次氯酸的电子式为H:··:··:,A项错误。答案:A6.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FeCl2FeCl2―――――――→NaOHaqFe(OH)2B.SO2SO3――→H2OH2SO4C.CaCO3――→高温CaOSiO2CaSiO3D.NH3O2NO――→H2OHNO3解析:A错:Fe在Cl2中点燃生成FeCl3,化学方程式为2Fe+3Cl2=====点燃2FeCl3。B错:S在O2中点燃生成SO2,化学方程式为S+O2=====点燃SO2。C对:CaCO3=====高温CaO+CO2↑,CaO+SiO2=====高温CaSiO3。D错:NO与H2O不反应,不能生成HNO3。答案:C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配制1L0.1mol·L-1NaCl溶液的实验中,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NaCl固体B.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用水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C.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D.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淀粉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Cl杂质解析: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NaCl固体,A错误;在用水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CH3COOH溶液的pH相当于对溶液进行稀释,造成所测pH偏大,B错误;酸式滴定管可以装酸性和有氧化性的溶液,且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mL,可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C正确;淀粉胶体与离子均可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淀粉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Cl杂质,可选用渗析法,D错误。答案:C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配置FeCl3溶液将FeCl3固体溶解于适量蒸馏水B称取2.0gNaOH固体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H+4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D验证铁的吸氧腐蚀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盐酸浸没解析: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易水解,为防止氯化铁水解,应将FeCl3溶于浓盐酸后稀释至所需浓度,选项A错误;称量强腐蚀性试剂需在烧杯内称量,用纸片会造成托盘污染腐蚀且称量不准确,选项B错误;检验铵根离子,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与铵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NH+4+OH-=====△NH3↑+H2O,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选项C正确;铁在中性溶液中可发生吸氧腐蚀,盐酸为酸性溶液,发生析氢腐蚀,选项D错误。答案:C9.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合理的是()A.用装置①收集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B.用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装置②除去Cl2中混有的HClC.用装置③分离Na2CO3溶液与CH3COOCH2CH3D.用装置④分离CH3CH2OH与CH3COOCH2CH3解析: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A项正确;NaHCO3与HCl反应产生CO2,会引入新杂质,B项错误;Na2CO3溶液与CH3COOCH2CH3不互溶,应用分液法分离,C项错误;CH3CH2OH与CH3COOCH2CH3互溶,不可用分液法分离,D项错误。答案:A10.《InorganicSyntheses(无机合成)》一书中,有一如图所示的装置,用以制备某种干燥的纯净气体。该装置中所装的药品正确的是()A.a中装浓盐酸,b中装浓硫酸B.a中装浓硫酸,b中装浓盐酸C.a中装氢氧化钠溶液,b中装浓氨水D.a中装浓氨水,b中装氢氧化钠浓溶液解析:A项,a中装浓盐酸,b中装浓硫酸,浓盐酸滴入到浓硫酸中,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使HCl逸出,故A正确;B项,a中装浓硫酸,b中装浓盐酸,浓硫酸滴入浓盐酸中会放热,HCl挥发,但是得到的气体没有被干燥,不能得到干燥的纯净气体,故B错误;C项,a中装氢氧化钠溶液,b中装浓氨水,把氢氧化钠浓溶液滴到浓氨水中生成的氨气较少,而且没有被干燥,故C错误;D项,a中装浓氨水,b中装氢氧化钠浓溶液,把浓氨水滴到氢氧化钠浓溶液中能生成氨气,但是氨气没有被干燥,故D错误。故选A。答案:A11.短周期元素X、Y、Z、W、U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W位于同一主族,Y、Z形成的氧化物是常见的耐火材料,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Z、W、U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W、U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UWXB.X、Z元素的单质作电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构成原电池,Z电极上产生大量气泡C.室温下,0.05mol·L-1U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pH1D.Y、Z、U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YZU解析: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W是硅元素;X与W位于同一主族,X是碳元素;Y、Z形成的氧化物是常见的耐火材料,Y是氧元素,Z是铝元素;Z、W、U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U是硫元素。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故A错误;当氢氧化钠为电解质溶液时,铝为原电池的负极,铝电极变细,故B错误;硫化氢为二元弱酸,所以0.05mol·L-lH2S的水溶液的pH1,故C正确;硫离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其半径最大,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S2-O2-Al3+,故D错误。答案:CXYZ12.据报道:美国火星探测车在火星大气层中检测到了气体M。资料显示,一个M分子由X、Y、Z三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各一个原子构成,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已知:在地球表面温度条件下M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可燃性氧化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氧化物为XYB.可以推测出火星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温度略高C.X、Y、Z三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的沸点:XYZD.X、Y、Z三种非金属元素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解析:根据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在地球表面温度条件下M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可燃性氧化物,可得知三种元素中有一种是氧元素,而可燃性氧化物应该是CO,符合X与Y为第二周期且原子序数相差2,则Z为S,则M为CSO。故M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氧化物为XY即CO,选项A正确;在火星大气层中检测到了气体M;在地球表面温度条件下M不稳定,则应该是火星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温度低,选项B错误;X、Y、Z三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的沸点CSO2,即XZY,选项C错误;X、Y、Z三种非金属元素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SCH4H2O,即ZXY,选项D错误。答案:A13.MgCO3和CaCO3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M=Ca、Mg):已知:离子电荷相同时,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ΔH1(MgCO3)ΔH1(CaCO3)0B.ΔH2(MgCO3)=ΔH2(CaCO3)0C.ΔH1(CaCO3)-ΔH1(MgCO3)=ΔH3(CaO)-ΔH3(MgO)D.对于MgCO3和CaCO3,ΔH1+ΔH2ΔH3解析:根据已知信息,离子电荷相同时,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由于r(Mg2+)r(Ca2+),所以MgCO3的离子键强于CaCO3,由于化学键断裂需要吸热,故ΔH1(MgCO3)ΔH1(CaCO3)0,A项正确;由于ΔH2只与CO2-3相关,故ΔH2(MgCO3)=ΔH2(CaCO3)0,B项正确;根据能量关系图可知ΔH=ΔH1+ΔH2-ΔH3,由于ΔH(MgCO3)≠ΔH(CaCO3),故ΔH1(MgCO3)+ΔH2(MgCO3)-ΔH3(MgO)≠ΔH1(CaCO3)+ΔH2(CaCO3)-ΔH3(CaO),而ΔH2(MgCO3)=ΔH2(CaCO3),故ΔH1(MgCO3)-ΔH3(MgO)≠ΔH1(CaCO3)-ΔH3(CaO),ΔH1(CaCO3)-ΔH1(MgCO3)≠ΔH3(CaO)-ΔH3(MgO),C项错误;由于ΔH+ΔH3=ΔH1+ΔH2,而ΔH0,故ΔH1+ΔH2ΔH3,D项正确,故选C。答案:C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g)+I2,其他条件不变,缩小反应容器体积,正逆反应速率不变B.C(s)+H22(g)+CO(g),碳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C.若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能说明反应2A(?)+?)已达平衡,则A、C不能同时是气体D.1molN2和3molH2反应达到平衡时H2转化率为10%,放出热量Q1;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当2molNH3分解为N2和H2的转化率为10%时,吸收热量Q2,Q2不等于Q1解析:对于反应H2(g)+I2,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正逆反应速率增大相同的倍数,A项错误;碳的质量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平衡状态,B项正确;恒温恒容条件下,若A、C同时为气体,当压强不变时,也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项错误;设N2(g)+3H23(g)ΔH=-a(a0)kJ·mol-1,1molN2和3molH2反应达到平衡时H2转化率为10%,放出热量Q1=0.1akJ,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选择题审题、解题专项训练(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8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