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PDF,无答案)
1赤峰二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选择题)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2019年)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2.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A.分封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世官制3.秦统一六国后,将秦国通用的篆书作为统一的文字加以推广,但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小篆,而是隶书。合理的解释是A.秦朝统一文字的结论可能有误B.隶书更具有实用性C.统一文字的措施没有真正实施D.小篆未能强制推行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A.放松了人身依附控制B.加强了地主土地兼并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5.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C.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6.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7.《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習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2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8.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9.下表所示为南宋前期绍兴府部分地区每年征购盐额情况地区会稽县曹娥会稽县三界余姚县石堰山阴县钱清盐额(石)16586293236437666352由此可推知,当时A.商业税率比较高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商品经济占主导D.特色手工业市镇的兴起1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使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C.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11.有关清圣祖康熙的样貌,历史上有过不同记载。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材料出处①天表英俊,岳立声洪。《清史稿》②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作者为朝鲜王朝肃宗年间文人,1712年左右曾来大清国游历。)③他的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而稍显鹰钩状。虽然脸上有一点天花留下的痘痕。法国传教士白晋A.材料一来自官方记载,最权威可信B.材料二和三有部分信息相似,记录真实可信C.三则材料立场各异,皆不可信D.三则材料都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史料详加考察,小心推理,大胆求证12.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13.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3A.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B.儒家思想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C.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D.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14.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与北汉南下的假情报,出兵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宋太宗赵匡义时命重修《太祖实录》,特地指出,太祖率兵出击契丹入侵,众将士强拥太祖为帝。这说明A.历史解释因时代不同而有差异B.不同角度的历史解释会有差异C.历史叙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D.不同史料出现会还原历史真相15.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16.甲午战后,梁启超写到:“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17.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达说:“资本家是虎,我们不能说,本国的虎比外国的虎不会食人;我们也不能说,只可抵抗外国的虎,不必扑杀本国的虎”。由此可知,他当时A.对资本家的本质认识较深刻B.正确分析了革命主要对象C.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认识不足D.认为反帝反封是根本目标20.袁世凯当政后,表示“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故分农林、工商两部,以尽协助提倡之义。”据统计,从1912年到1916年间,北京政府先后颁布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说明A.北洋政府仍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B.北洋政府采取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措施C.北京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进社会风气D.北京政府注重依法推进民族经济发展21.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4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22.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A.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B.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C.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D.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23.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年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19788149114922923042230.911983122645650474350321442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B.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C.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D.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24.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示意图,据图可以判断该战役A.歼敌四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B.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C.发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D.挡住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继续进攻25.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5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26.在谈及古希腊早期民主时,学者丛日云指出:“这是使公民团体一方面自我封闭和极端排外,另一方面在公民内部产生对城邦归属感的重要根源。”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古希腊A.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B.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C.以血缘关系界定公民身份D.轮番而治的民主形式27.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B.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C.自然法的法律条文高于一切人定权力D.为古罗马奠定了政治法律哲学基础28.马丁·路德说:“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这一主张A.宣传了平等自由的原则B.否定了君权神授C.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D.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29.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宗教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包含着人文主义精神,主要因为它们A.讽刺了教士的虚伪和教徒的无知B.表现了人的形象和现实世界C.揭露了神的虚幻和教会的腐朽D.贬低了神的地位,提高了人的形象30.机器大工业造成的跳跃式扩展生产的能力,使原料和销售市场成为发展生产的唯一限制。正如德国首相标洛宣称:“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要殖民,而是我们必须殖民,不管我们是否想殖民。”由此可知A.欧美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殖民扩张成为拓展市场的唯一手段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工业革命驱动欧美不断地拓展市场31.二战后,美国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通过签订双边互惠贸易协定和积极推动多边谈判等方式来降低关税税率。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开始推行“公平与管理贸易”政策,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加强对外贸的千预。材料反映了美国A.旨在解决滞胀危机B.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下降C.推行经济霸权主义D.阻碍了经济区域化进程32.下图为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投票情况,这反映了A.欧洲一体化进程失去了社会基础B.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分化C.欧盟内部各国利益矛盾不可调和D.英国脱欧是广大民众的理性选择633.据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词汇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等词汇却被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汇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C.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D.全球化的扩展使国人对世界认识趋于理
本文标题: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PDF,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8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