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电影《澄沙之味》观后感
电影《澄沙之味》观后感周末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打发时间。喜欢看人性光辉温暖的电影,也喜欢看一些色彩和光影冲击力很强的画面。《澄沙之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人情味和自然风光。它借用了青铜锣鼓的燃烧,引发了一个关于世界温暖和温暖的故事,这不仅涉及到人类的关怀,还涉及到社会身份和生命的意义。影片讲述了三个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年迈的麻风病患者德江,自小就被隔离治疗而与社会脱节,却万分渴望与人交往;千太郎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不得已在铜锣烧做起了代理店长,这些经历使得他忧郁的眼神里,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初中生若菜,是单亲家庭,因为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机缘巧合而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德江是一个对甜品制作有着深厚积累的老人,她认为红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点不曾被千太郎重视过,作为一个讨厌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选择罢了。影片借助红豆沙的制作过程来展现德江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年轻的向往,对快乐生活本质的追求,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千太郎,让他学到了对生活的耐心和热爱。虽然知道社会对麻风病固有的偏见,却一直坚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默默承受老板娘给予的压力,店里的生意由好变坏,这一切德江看在眼里,却彼此都不言明,人性的温暖就这样悄悄弥漫开来。我觉得感人的情节还是故事中途,若菜去书店查找了麻风病的资料。那本书里记录了很多麻风病人的影像,她在书的最后一页上见到一句话:“我们也想生活在明媚的世间”,因此使得她抛开了对麻风病的偏见,还带领店长一起走进德江太太孤独终老的疗养院全生园。故事的最后,德江太太因为肺炎去世了。她给店长和小姑娘留了一卷录音带,讲述了因为她在店长身上看到了,同她曾经一样的仿若被困笼中不得自由的眼神,所以才鬼使神差地去了店里,还提到了她那没有运气出生的孩子,如果出生的话,应该是店长这个年纪了。“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哟。”她的话语满溢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人性的信任,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盛开的花,都应该认真地开花,认真地接受雨露、阳光、微风,认真地衰败,正如那些铜锣烧也成为了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它不仅解决着一些人的生计,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灵,在烟火人间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的味道,或许是给予经受人情冷暖的生命的最好救赎。《澄沙之味》安宁而静谧,这部电影是一部以美食为主线的电影,但是它不仅仅述说美食,说的更多还是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德江对樱花的喜爱,对红豆生命经历的阐述,以及她出于本能的仰首微笑,对着摇曳的樱树枝轻轻招手,这一切都透露着一个老人对美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同时,影片在人物年龄的设置上,选择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个阶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许是对生命历程的某种暗示;此外,影片在时间上按照季节的循回拍摄,春、夏、秋,对应着人物的年龄,由始至终,从繁花似锦走到秋叶飘飘,以自然的转变照应人生的四季,或许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来却处处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喜欢《澄沙之味》透视出来的美好,这一切都来源于德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感动于她在熬制红豆沙的过程当中,对红豆百般关爱的细致,犹如对人的关爱。感慨于她说的话:“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就能听见红豆开始散发灵魂的香味,静静地,静静地,红豆在水中浸泡的过程就像两个年轻人在相亲,在相互熟悉对方,我温柔地倾听红豆在锅里咕咕叫的声音,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那般宠爱和呵护。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的时候,风呼啸而过,卷起冬树的叶子筑起一道围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特别令我惊讶的是,透过画面,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她熬制红豆沙,将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进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中去,经过十个多小时的熬制,红豆沙出炉,中年男人用这个豆沙馅做了一个铜锣烧,感动地露出笑容说:“终于做出了自己也可以吃的铜锣烧了”,仿佛我也闻到了红豆沙的香味。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从表面看上体现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似乎将所有东西都做到了极致,包括食物。导演河濑直美将曾经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和曾经入狱服刑的丧母男子放在一起,德江太太觉得店长继承了自己的悲伤和绝望,通过熬制红豆,她想让店长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所以,影片用了樱花坠落的残忍来隐喻强韧而美好的生命。年复一年,它们盛开又凋零,只要凝视着它们,就可以看见它们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每一个不完整的生命。在樱花盛开的接到,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秘密,相互撑持,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关于最后的死亡,河濑直美并没有用很直观的镜头去表示,而是用树木的生长,德江婆婆的“全生园”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的数目,因为这里的园民去世之后不能下葬,只能种一棵树,因此院子里的每一棵树,都代表了一个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记忆。死者生存的印记用树的生长来代替,将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数目来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将人和自然紧密的接连在一起。当德江望着樱花的时候,我似乎感受到了花朵的香味和暖风吹过身体的颤动,构出一则生命流转不息的美丽故事,总能让我在其间找到一种温润的美感。
本文标题:电影《澄沙之味》观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65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