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
1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i-28S-32Cl-35.5Fe-56Cu-64一、选择题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铁的合金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B《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强水为氢氟酸C《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D《泉州府志》中记载:安南人黄姓者为宅煮糖,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糖白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A.剂钢为Fe的合金,铁的合金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A项错误;B.能蚀五金可知为王水,为盐酸、硝酸的混合物,而HF酸与玻璃反应,B项错误;C.古人以“得”为阴,以“失”为阳;从现代的化学观点来看,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2223S+2KNO+3CKS+N+CO点燃,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硝酸钾是氧化剂,得电子,碳为还原剂,失电子,C项正确;2D.该古诗文指元代南安黄长者发现墙塌压糖后,去土红糖变白糖,说明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发生的是物理变化,D项错误;答案选C。2.NA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1NAB.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gO和Mg3N2,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C.标准状况下,22.4LCCl4中含有分子的数目为NAD.0.1molFeCl3完全水解生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A【答案】B【解析】【详解】A.未说温度、压强,无法计算气体的分子数,故A错误;B.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因此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gO和Mg3N2,转移的电子数为A2.4g2N24g/mol=0.2NA,故B正确;C.标准状况下,CCl4为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物质的量,故C错误;D.因为胶体粒子要求直径在1-100nm(1nm=10-9米),所以单个的Fe(OH)3直径不够,往往是几十个Fe(OH)3粒子聚在一起才形成一个胶粒,所以胶体粒子数远小于0.1NA,故D错误;答案:B。【点睛】易错点关于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的应用,注意抓三点:(1)标准状况(2)气体(3)1mol大约为22.4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中可制得Fe(OH)3胶体B.雾属于分散系中的胶体,它的分散剂是水蒸气C.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效应D.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先生成红褐色沉淀最后沉淀溶解【答案】D【解析】【详解】A.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Fe(OH)3沉淀,而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到呈红褐色液体,即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故B错误;3B.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它的分散剂是空气,故B错误;C.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10-7~10-9m)之间,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nm,浊液的子直径大于100nm,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性质,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滴入盐酸先聚沉生成沉淀氢氧化铁,继续滴入盐酸,氢氧化铁沉淀溶解,故D正确;故答案为D。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向FeO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硝酸:FeO+2H+=Fe2++H2OB向Na2S2O3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S2O32-+2H+=S↓+SO2↑+H2OC.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D.向FeCl2溶液中加入氯水:Fe2++Cl2=Fe3++2Cl-【答案】B【解析】【详解】A.FeO和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NO3)3、NO和H2O,A项错误;B.Na2S2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Na2SO4、S、SO2和H2O,B项正确;C.Al(OH)3不溶于NH3·H2O,C项错误;D.向FeCl2溶液中加入氯水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D项错误。故选B。【点睛】FeO和稀硝酸不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由于FeO具有还原性,硝酸有强氧化性,所以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FeO+10HNO3=3Fe(NO3)3+NO↑+5H2O。5.著名化学家徐光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在稀土萃取理论方面作出的贡献。稀土铈(Ce)元素主要存在于独居石中,金属铈在空气中易氧化变暗,受热时燃烧,遇水很快反应。已知:铈常见的化合价为+3和+4,氧化性:Ce4+Fe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铈(Ce)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形式存在B.铈溶于氢碘酸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e+4HI=CeI4+2H2↑C.用Ce(SO4)2溶液滴定硫酸亚铁溶液,其离子方程式为:Ce4++Fe2+=Ce3++Fe3+D.四种稳定的核素13658Ce、13858Ce、14058Ce、14258Ce,它们互称为同位素【答案】B【解析】【分析】4A.结合稀土萃取理论来分析;B.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用Ce(SO4)2溶液滴定硫酸亚铁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e3+和Fe3+;D.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详解】A、金属铈在空气中易氧化变暗,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存在,选项A正确;B、氧化性:Ce4+Fe3+,Fe3+I2则Ce能把氢碘酸氧化生成单质碘,选项B正确;C、用Ce(SO4)2溶液滴定硫酸亚铁溶液,其离子方程式为:Ce4++Fe2+=Ce3++Fe3+,选项C正确;D、四种稳定的核素13658Ce、13858Ce、14058Ce、14258Ce,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选项D正确。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注意利用信息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注重信息的迁移使用来考查学生,选项A为解答的难点。6.下列体系中,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含1.2mol·L-1NO3-的溶液:H+、Fe2+、Mg2+、Br-B.使酚酞变红的溶液:K+、Na+、3NO、Cl-C.滴加KSCN显红色的溶液:4NH、K+、Cl-、I-D.0.1mol·L-1NaHCO3溶液:Na+、Ba2+、3NO、2AlO【答案】B【解析】【详解】A.NO3-、H+、Fe2+之间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B.使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碱性,K+、Na+、NO3-、C1-之间不反应,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碱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C.滴加KSCN显红色的溶液中存在铁离子,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能够氧化I-,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D.NaHCO3、AlO2-能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氢氧化铝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故选B。【点睛】正确解读题中的限制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KSCN显红色的溶液含有铁离子,铁离子能够氧化I-生成碘单质。7.《本草图经》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下述说明中正确的是()①绿矾又称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5②绿矾的分解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③“色赤”物质可能是铜单质④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绿矾是七水合硫酸亚铁,胆矾是五水合硫酸铜,故①错误;②绿矾分解的过程中,现象有“色赤”,说明铁被氧化为正三价,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②正确;③根据描述,该过程只涉及到了铁的化合物的变化,与铜元素无关,“色赤”可能是出现了氧化铁,③错误;④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④正确;故答案选D②④。8.现有MgCl2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得到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溶液中Cl-与SO4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3B.1:6C.2:3D.3:2【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可知加入0.4molNaOH,沉淀达最大量,沉淀为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根据氢氧根守恒可知2n[Mg(OH)2]+3n[Al(OH)3]=n(OH-)=0.4mol,加入0.5molNaOH时,沉淀由最大值减小为最小值,故0.1molNaOH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根据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可知,n[Al(OH)3]=0.1mol,所以2n[Mg(OH)2]+3×0.1mol=0.4mol,故n[Mg(OH)2]=0.05mol,根据化学式MgCl2可知溶液中n(Cl-)=2n[Mg(OH)2]=2×0.05mol=0.1mol,根据化学式Al2(SO4)3可知溶液中n(SO42-)=32n[Al(OH)3]=632×0.1mol=0.15mol,所以原溶液中Cl-与SO4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mol:0.15mol=2:3;故选:C。9.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镁片于其中探究讨Mg的活泼性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C.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D.将Mg(OH)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答案】B【解析】【详解】A、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且密度大于水,因此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加到水中,而不能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A错误;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B正确;C、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D、应将Mg(OH)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生成氯化镁。由于氯化镁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氢,水解吸热,且氯化氢易挥发,所以加热时促进镁离子水解,蒸干得不到无水MgCl2固体,为氢氧化镁固体,D错误。答案选B。【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10.下列实验中,溶液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A.少量明矾溶液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B.往FeCl3溶液中滴入KI溶液,再滴入淀粉溶液C.少量Na2O2固体加入到过量NaHSO4溶液中D.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少量Fe2(SO4)3稀溶液【答案】B【解析】【详解】A项,少量明矾溶液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两者发生离子反应,但是溶液的颜色不变;7B项,往FeCl3溶液中滴入KI溶液,发生的反应为2Fe3++2I-=I2+2Fe2+,I2遇淀粉溶液变蓝;C项,Na2O2与水反应产生O2和NaOH,OH-与H+反应生成水,溶液颜色无变化;D项,酸性KMnO4溶液与Fe2(SO4)3不反应,溶液颜色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Na2O、Fe2O3、Al2O3属于碱性氧化物,CO2、SiO2、NO2属于酸性氧化物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③漂白粉、水玻璃、Fe(OH)3胶体、冰水混合物均属于混合物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⑤硅导电,铝在浓硫酸中钝化均属于物理变化⑥盐酸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A.①③⑤B.④⑤⑥C.②④⑥D.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①.Na2O、Fe2O3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Al2O3和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两性氧化物,CO2、SiO2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NO2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发生
本文标题: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66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