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公职人员《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公职人员《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之前看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感觉。1969年1月13日,时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后的1975年10月,被推荐上大学,结束插队生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在梁家河这个面积虽小却“充满大学问”的地方度过的。作为一名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了七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艰辛、最困难、最迷茫的时期,也是总书记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七年的梁家河生活、工作经历,习近平的思想信念完成了蜕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如果说《七年知青岁月》是以习近平的视角,描写一代领袖青年时期思想信念成长的历程,那么《梁家河》这本书则是从那些与习近平产生联系的人和事来环视那些年、那个陕北山村、那一群人、那一位少年。在《梁家河》这本书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鲜活的跳出来成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贯穿着改变,而这一切改变的源头,正是那个17岁就从大城市插队到农村的习近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习近平没有被巨大的压力所击倒,反而用不屈的意志和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干出了一番事迹。无论是修水坝、挖沼气池、开铁匠铺,还是带头干活、坚持学习,年轻的习近平都用实际行动展示着青年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责任与担当,而这正是当今这个年代青年人需要追回的优秀品质。梁家河时期的习近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融入农村生活,生活关和劳动关咬咬牙、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思想上的考验、折磨却是巨大和常人无法想象的。父亲已受到多年迫害,母亲也受到审查,一两年之内,许多知青陆续离开农村,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下,精神上的痛苦和压抑,比身体上和生活上更加严酷。他始终坚持在书本中充实自己、认识社会、寻找出路,同时也从内心深处把自己当成农民的孩子,体会着农村生活的艰苦。优良的家风传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近平,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使他逐渐走出个人小我的境界,《共产党宣言》让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确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标。经过曲折的努力,他入了党,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在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下改善生活,促进生产,成为村民信赖的村书记。在大多数知青都返城后,他也并不感到迷茫,心甘情愿留下来为农民做事情,改善百姓生活。在梁家河,乡亲们并没有因为他父亲的问题歧视他、对他另眼相看。反而是关心他、照顾他,教育他、帮助他,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渡过难关,更让他在人生低谷时期感受到人世间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他也自然而然与农民融为一体,用自己学习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教他们学文化,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做事情,成为他们中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员。与最底层群众水乳交融的共同生活,总书记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民的需求、期盼和愿望,培养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培育了总书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树立了总书记为百姓做事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奠定了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思想基础。如今的习近平,作为世界大国的领导人,正在带领着一个古老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扎根在他内心深处对于人民的热爱,正是源于在梁家河时期的深刻经历。从更高的层面上讲,梁家河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地理意义和历史意义,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扎根人民、热爱人民、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丰碑。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优秀的人总是能让身边的人一起变得优秀,《梁家河》这本书从与青年习近平一同成长的几个伙伴身上,展现了习近平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我们读《梁家河》,更要学习《梁家河》,这本书中包含的启示随处可见。书是缩影,以小见大,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应该始终抱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不管在什么时代,始终将“人民”二字扛在肩上,无愧于入党时的铮铮誓!相关阅读:读梁家河一书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本文标题:公职人员《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69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