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限时规范训练27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基础题组】1.下列表述不属于种群范畴的是()A.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B.某森林中杨树的数量最多C.204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D.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多万解析:选B。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属于种群的性别比例特征失调,A正确;某森林中杨树的数量最多,杨树可能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204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多万,说明种群的出生率较高,D正确。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査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出生率和迁入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较为激烈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随机取样可降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误差解析:选C。出生率和迁入率能使种群数量增加,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可见,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较为激烈,B正确;土壤动物中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用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采集、调查,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可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降低实验误差,D正确。3.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解析:选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实验中,空间与资源是有限的,则酵母菌种群数量应为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2持在a的水平,因为a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C正确;理想条件下测得的曲线为“J”型曲线,人工培养可以得出“S”型曲线,D错误。4.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歇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年份19151917192119251928193019341943194719501960数量(只)2003001000200025003000400170600500600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岛上驼鹿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B.驼鹿种群在1917~1921年间增长速率最大C.1930~1934年驼鹿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天敌数量增加D.岛上驼鹿种群的K值是可以变化的解析:选C。降低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等,A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种群在1915到1930年之间数量一直在增长,其中在1917~1921年间增长率最大,B正确;1930~1934年之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使得数量急剧下降,C错误;岛上驼鹿种群的K值是可以变化的,D正确。5.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实线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査环颈雉的种群密度B.实线呈“Z”型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上升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λt),其中λ1D.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应捕获其种群数量的1/2解析:选D。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环颈雉的越冬死亡率降低了每年春季观察到的种群数量,结果使种群的增长呈“Z”型,B正确;据图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λt),其中λ1,C正确;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超过K/2时捕获,且捕获后使其剩余量保持在K/2水平,D错误。36.下图表示某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图1)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图2)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中A点和B点时的增长速率相等B.图2中D点时的增长速率最快C.防治蝗灾最好在图2中E点对应的时刻进行D.水葫芦入侵云南滇池的开始阶段,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可用图1表示解析:选C。图1为“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始终不变,其中A点和B点时的增长率相等,A正确;图2为“S”型增长曲线,D点时种群的数量达到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防治蝗灾最好在图2中C点对应的时刻进行,可以有效地将蝗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C错误;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的初期,若环境适宜,资源丰富、空间充裕,会经历J型增长,因此水葫芦入侵云南滇池的开始阶段,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可用图1表示,D正确。7.某科研组对刚侵入某一草原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田鼠防治的依据B.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D.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即可进行数量的调整解析:选D。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预测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而为田鼠的防治提供依据,A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B正确;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正确;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其天敌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田鼠种群数量下降,进而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8.如图所示为鲈鱼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Q时,鲈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4B.N时,是捕获鲈鱼的最为适宜时期C.N时,该区域的鲈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P~Q时段,鲈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选D。Q时,鲈鱼处于稳定型,则种群增长倍数λ为1,A错误。捕获鲈鱼的最为适宜时期是超过K/2时,而N时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捕获鲈鱼,B错误。该区域的鲈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为K值,而N时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P~Q时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其数量还在增加,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9.油松是我国北方常见树种,高度可达30米,胸径可达1米,在建筑、造船、家具制造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为合理保护、开发林业资源,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油松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研究人员调查的该地区阴坡与阳坡油松的____________图。据图推断,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2)图2是研究人员绘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线。据图分析,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________(填“高”或“低”),可能与阴坡、阳坡的____________条件差异大有关。(3)图2中,阳坡油松以15年为周期呈现死亡率高峰,发生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每当油松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________(填“种内”或“种间”)斗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这给我们合理利用油松带来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1表示该地区阴坡与阳坡不同树龄油松的株数,即阴坡与阳坡油松的年龄组成图。据图可知,幼龄阶段的油松株数较多,种群属于增长型,一般情况下,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增加。(2)据图2可知,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高,这一现象应主要与阴坡、阳坡的光照条件差异大有关,阳坡光照充足,有利于油松生长。5(3)当油松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不足,种内斗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因此可定期砍伐,使种群处于较快的增长期,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答案:(1)年龄组成(结构)增加(2)高光照(3)种内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10.图甲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会走向绝灭,这正是很多珍稀濒危动物所面临的状况。r对策物种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绝灭点,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请回答:(1)当种群基数较少时,种群增长为负值的是__________对策;当种群基数较少时,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是________对策。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对策。(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4)图乙曲线Ⅱ的e点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值将会________。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解析:(1)当种群基数较少时,种群增长为负值,有走向绝灭的倾向,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这种种群为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没有绝灭点,当种群基数较少时,r对策种群数量会很快增长。家鼠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这说明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没有绝灭点,因而属于r对策。(2)根据图中曲线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达到S点后将会趋于相对稳定,当种群数量低于S点但不低于X点时,种群的数量可以回升到S点,因此,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S,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是λ,因此,应通过控制参数λ来控制鼠的数量。(4)若捕食鼠的蛇数量减少,则鼠的数量减少将变慢,因此,α值增大。调查草原鼠采用标志重捕法,鼠的记忆力较强,则第一次捕获后的鼠第二次被重捕6的机会变小,这样导致调查的结果偏大。答案:(1)Krr(2)S环境容纳量(K值)(3)λ(4)增大偏大【能力题组】11.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鲫鱼种群在t3后表现为“J”型增长B.鲫鱼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D.鲤鱼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数量解析:选B。鲫鱼种群在t3后,λ一直不变,表现为“J”型增长,A正确;鲫鱼种群在0~t2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在t2~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C正确;鲤鱼种群在t2~t3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数量,D正确。12.如图所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没有关联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C.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解析:选C。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呈现J型增长,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7讲 限时规范训练27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9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