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习目标]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2.掌握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推测气候变化趋势。3.运用资料分析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一、全球气候变化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2.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总体状况: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周期约为十万年当前状况: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中(2)人类历史时期(我国)15、17、19世纪比较寒冷16、18、20世纪比较温暖寒暖交替3气象仪器观测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后↓全球气候逐渐变冷20世纪70年代后期↓气温逐步回升,并呈加速态势现在气温波动上升思考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不认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大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2.证据: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3.未来变化幅度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海平面将上升0.09~0.88米。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1)原因:气温升高,极冰融化,海水膨胀。2(2)后果:造成海岸侵蚀加强,淹没土地,海水入侵等。(3)区域差异:三角洲、沿海平原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使未来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1)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将会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2)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1)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2)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使植物的生产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1)主要受害人口:热带、亚热带国家的低收入人口。(2)原因气温升高,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球变暖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探究点全球气候变暖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庞大冰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害者”之一。美国航天局一项研究显示,有着上万年历史的拉森B冰架的最后剩余部分正在快速消融,有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南极万年冰架快速消融31.冰架加速消融的现象,揭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什么?答案全球气候变暖。2.产生此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人类活动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期,气温呈上升趋势。人为原因: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大量CO2等温室气体;②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CO2吸收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也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可见,气候变暖既与自然环境变化有关,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其中人类活动加快了气候变暖的进程。3.该环境问题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答案①海平面上升②对农业的影响③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4.面对此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4答案应对措施如下: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等。(2)人为原因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推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1.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大量使用煤、石油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C.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5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2.导致上述现象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B.海平面下降C.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减少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3.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1.C2.D3.D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破坏植被引起的。第2题,由于温度升高,北温带耕作区会向高纬延伸。第3题,大气中CO2增多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上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CO2吸收量,可以减缓变暖趋势。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冷交替变化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6答案1.B2.C解析第1题,考查植物生长与气候的关系,暖湿气候下树木长的快,年轮稀疏。从图中可看出,年轮稀疏-密集-稀疏,气候温暖-寒冷-温暖。B项正确。第2题,M时期年轮密集,气候冷干。雪线下降,A项错误。气候寒冷,B项错误。气候寒冷,冰川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C项正确。降水少,河流水灾减少,D项错误。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下图为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完成3~4题。3.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变化特点是()A.持续上升B.波动上升C.波动下降D.暖、冷期交替4.导致明清时期长江下游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战乱使农业设施遭到破坏B.气候处于寒冷期,气温偏低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停滞不前D.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答案3.D4.B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出现暖期和冷期交替出现现象。第4题,读图可知,明清时期气候处于寒冷时期,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5.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017年7月4日发布《农业展望报告》称,未来十年内农产品价格将不断走高。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材料三201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而201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7(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其解决对策有:_______。(3)分析气候、石油、粮食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4)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气温降水量(2)全球气候变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3)甲:CO2大量排放乙:石油资源的短缺(4)不利: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1~2题。1.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全球降水量逐渐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出现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2.在①~②阶段()A.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少8C.雪线高度不变D.海平面不断上升答案1.C2.A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变化有变暖也有变冷,干湿状况有变湿也有变干,故C正确。第2题,在①~②阶段,气候变冷,变干,冰川面积变大,海平面下降,雪线高度下降。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3.“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CO2少C.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吸收CO2少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4.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答案3.A4.D解析第3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导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植被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的季节变化分析,故A符合。第4题,图示“长期趋势”反映全球气候变暖,故导致该地农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推移,但西伯利亚不可能种植热带作物,A错误;森林的分布范围向高纬扩展,故B错误;高山林线随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而上升,C错误;由于海平面上升,北部海岸线向南退缩,D正确。下图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变化比较图”。读图回答5~6题。95.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南方地区D.东北地区6.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有()A.甜菜种植区域南移B.小麦种植海拔降低C.水稻种植北界北移D.油菜开花期滞后答案5.D6.C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数值的等温线大致都向北移了。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等温线北移距离最远,所以东北地区变暖最为明显。第6题,气候变暖,甜菜种植区域将北移,小麦种植海拔升高,水稻种植北界北移,油菜开花期提前。(2018·泰安模拟)气候变暖背景下,若降水量的增加超过蒸发量的增加,则表明气候趋于暖湿;反之,趋于暖干。读“我国西北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范围和程度示意图”,完成7~8题。7.据图可知()A.该地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B.天山及其以北显著趋于暖湿C.伊宁增加的蒸发量小于兰州10D.陕西降水量趋于减少8.图中气候转型区环境要素变化最不可信的是()A.冰川退缩将会停止B.洪涝灾害将会严重C.湖泊水位将会上升D.沙尘暴日数将会减少答案7.B8.A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暖湿的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并不是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A错误;天山及其以北地区显著趋于暖湿,B正确;伊宁暖湿强于兰州主要因为伊宁降水量增加,C错误;陕西主要位于未转型区是因为蒸发加强,D错误。第8题,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将会加快,降水量的增加超过蒸发量的增加,融化加速,洪涝灾害将会严重,湖泊水位将会上升;气候变的湿润,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尘暴日数将会减少。(2018·淄博期末)读“新疆天山南坡博斯腾湖流域气温、湖水水位变化图”,回答9~10题。9.1987~2002年,博斯腾湖流域的水循环()A.海陆间循环过程加速B.海陆间循环量减少C.陆地内循环过程加速D.陆地内循环量减少10.2002年后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流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B.流域内气温降低C.上游引水过多D.低海拔中小冰川消失殆尽答案9.C10.D解析第9题,博斯腾湖位于内流区,水循环类型是陆地内循环。1987~2002年,博斯腾湖11流域气温快速升高,使流域内高山冰雪融化增加,增加了径流量,带来短期的丰富径流;同时也增大了下游湖泊面积,使下游湖区朝着有利蒸发的方向发展,加之升温对蒸发的影响,最终加速了流域陆地内循环过程,故选C。第10题,1987~2002年的温度升高造成分布在较低海拔的中小冰川消融,导致径流量的快速增加;当这类冰川消融到一定程度,冰盖变薄、雪线升高,形成新的平衡,尤其当其消失殆尽时,这种气候变暖所带来的融水补给效应将会突然减弱,出现冰川融水快速降低的现象。故选D。下图为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9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