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习目标]1.掌握自然灾害的分类、特征及危害。2.以我国的洪涝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一、认识洪水和洪灾1.自然灾害概念: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2.常见灾种气象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等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3.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4.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5.自然灾害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思考1.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自然界异常变化是自然灾害吗?答案不是。只有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事件,才能称为自然灾害。2.灾害强度越大,造成的损失也一定越大吗?答案不一定。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和灾害强度呈正相关。但对某次灾害来说,分析其造成的损失时,不但要考虑其强度,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密度大小、抗灾及救灾的能力等因素。二、洪灾的形成原因1.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2.洪水的成因(1)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和冰凌堵塞河道地质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2)与流域汇水速度、河道排水速度有关。(3)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3.洪水致灾的影响因素:洪水发生区域的人口密集程度及经济发达程度。三、洪灾的防治措施1.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2.采取防灾减灾措施(1)工程措施2措施功效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2)非工程措施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探究点洪灾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方面分析原因。3答案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原因: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降水多的地区容易雨涝。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雨涝。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答案原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导致该地区泄洪不畅,成为多涝区。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中游地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修建水库和蓄洪区。3.春夏季节,给我国的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是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________季风和__________季风。季风气候对我国的气象灾害有什么影响?答案东南西南季风气候具有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得我国旱涝灾害频繁。4.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答案B地形区为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1.影响洪水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洪水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水灾害,具体分析如下:自然原因流域状况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量大,水位高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水系状况支流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道河道弯曲河谷纵向坡度小入海口入海口狭窄人为原因破坏流域内植被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在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减弱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占用分洪区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42.我国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1)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时间强降水集中地区原因4、5月份华南地区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区,暴雨时常发生6、7月份江淮地区受准静止锋影响,锋面雨带徘徊,形成江淮梅雨7、8月份华北、东北地区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出现盛夏暴雨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暴雨时有发生8、9月份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多狂风暴雨(2)夏季风的强弱与我国的旱涝灾害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形成洪涝;南方受单一气团控制,降水少,多旱灾。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北方受单一气团控制,多旱灾。3.洪灾的防治措施项目内容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防洪措施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省级行政区1953~1975年暴雨次数黑、吉、辽25~27次晋27次豫24次5湘、鄂27~28次粤、桂51~64次1.我国洪水灾害比较集中的地区是()A.季风区B.亚热带C.第二级阶梯D.内流区2.由图表知()A.暴雨发生频率与洪水灾害分布在鄂、粤、晋等省一致B.暴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粤、桂,是台风造成的C.洪水灾害的发生与地形和暴雨关系都很密切D.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加大是洪灾发生的重要原因答案1.A2.C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洪水灾害集中分布在第三级阶梯的季风区。第2题,洪水灾害与暴雨发生频率不一致的是晋,粤、桂暴雨的形成主要与雨季长及台风影响有关,图表中没有体现出人为因素。读“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分别是()①强风②干旱③地震④洪水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62.为减轻上述两种灾害的损失,下列工程措施适宜的是()①营建防风林②修建水库③跨流域调水④建设护坡工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B2.B解析第1题,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出现的频率高,带来的损失最严重。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损失较大,故选B项。第2题,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能有效减轻洪水的威胁;跨流域调水能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读“某流域汇流示意图”(在等高线图中,山谷线又叫集水线。分水岭是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也叫分水线),回答3~5题。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集水线B.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分水岭C.流域边界与某一条等高线完全重合D.流域面积的大小与周围地形有关4.下列哪种情况下,流域的汇水速度较快()A.地面坡度较小B.土壤含水率较低C.植被覆盖率较高D.土壤含水率较高75.下列有关该流域洪灾形成因素之间关联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洪水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洪水D.植被覆盖差→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答案3.D4.D5.C解析第3题,等高线弯曲最大处可能为集水线也可能是分水岭,判断时要根据等高线变化的方向来确定;河流上、中、下游地势不同,因而流域边界不一定与某一条等高线重合。第4题,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第5题,地面坡度越小,河道排水速度就越慢。6.读“我国某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河段降水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图中河段的水系特征。(2)请根据该河段降水资料图分析该地气候对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3)洪涝灾害是该河段突出的自然灾害。简要分析D处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该河段洪涝灾害?(4)如果用工程措施治理该河流的洪涝灾害,该工程应当建在A、B、C、D中的哪个地点?原因是什么?答案(1)①干流流向:自西向东;②支流多,南北对称分布;③流经平原地区的河道弯曲明显。(2)该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较长,年降水量较大。这种气候特征导致河流流量较大,水位变化大,汛期长。8(3)原因:①D处为平原区,地势低平,易涝;②河道弯曲,泄洪不畅;③流域内夏季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④平原地区一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发生洪涝灾害时灾情重。措施:①D处上游建水库;②加固河流两岸的大堤;③D处河段裁弯取直等。(4)应建在C处。C处位于上游山区和中下游平原的交界处,可以控制上游的全部来水和来沙;工程修建后形成巨大的水库,其用于调节洪峰、拦蓄洪水的防洪库容量大,可以有效控制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解析(1)水系是指河流干流及其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可从流向、支流分布、干流河道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该河流的水系特征。(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3)从地形因素看,河流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多发区。兴修水利,是针对洪涝灾害的防灾抗灾的重要工程措施。(4)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坝址宜选在口袋形洼地的出口处。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水灾害不仅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造成的损失严重。据此回答1~2题。1.我国江河洪水和雨涝灾害易发生的区域是()A.东部平原地区B.西北地区C.内陆地区D.青藏地区2.我国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是()①东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多,内陆少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⑤河流上中游多,下游少⑥夏秋季多,冬季少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⑥答案1.A2.A解析第1题,洪灾的形成除与降水有关外,还与地形、地势有关。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显著且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第2题,河流的上中游地势高,不易发生洪灾;⑥属于时间分布特点。读“华北地区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3~4题。93.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原因的是()A.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C.水库较多D.支流众多4.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答案3.C4.B解析第3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第4题,图示区域雨季正常出现的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下图为某地“雪壁公路”(即平原公路两侧为厚厚积雪,公路路面铲雪而形成的陡壁)景观。完成5~6题。5.该“雪壁公路”可能为()A.3月日本海沿海公路B.1月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公路C.7月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D.12月中亚“丝绸之路”公路6.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A.滑坡灾害B.洪涝灾害C.低温冻害D.沙尘灾害10答案5.A6.B解析第5题,日本是东亚岛国,3月,受冷空气影响,日本海有丰富的水汽,降雪量大,有可能在日本海沿海公路形成“雪壁公路”。1月为南半球夏季,阿根廷大西洋沿海不会形成大规模降雪。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侧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7月虽为冬季,但不会形成大规模降雪。12月为中亚地区冬季,气温低,但是水汽含量少,也不会形成大规模的降雪。第6题,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大量冰雪融化,形成洪涝灾害。下图为“2017年9月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7.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A.滑坡和泥石流B.地震和滑坡C.火山和泥石流D.地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9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