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实验中学顺德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广东省实验中学顺德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解:A、消化道不是体液,A错误;B、血液不属于体液,B错误;C、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共同组成体液,C正确;D、血浆、组织液、淋巴是细胞外液,D错误.故选:C.考点:内环境的组成.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答案】B【解析】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组成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所以B选项和其它三个选项不很大差别。3.抗利尿激素分泌并释放增加会引起()A.尿量增多B.尿量减少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尿量不变【答案】B【解析】-2-【分析】1、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抗利尿激素分泌并释放增加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4.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是内环境,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详解】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A错误.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B错误.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变化中,C错误.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点睛】体内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由于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的影响,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神经-体液-免疫机制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下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态。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答案】C-3-【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详解】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渗透压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B错误;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故选C。【点睛】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是解题的关键。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故选D。【点睛】本题知识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只要考生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7.下面属于神经递质的是()A.无机盐B.核酸C.氨基酸D.磷脂【答案】C【解析】-4-【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等,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递质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8.某同学因感冒发烧体温持续一周38.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同学机体产热大于散热B.该同学机体产热等于散热C.该同学机体产热小于散热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持续38℃时散热量与产热量保持平衡,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9.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B.组织液、消化道C.淋巴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答案】D-5-【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其关系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于消化道的吸收,组织液的渗透和淋巴循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0.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6-11.下列物质是内环境成分的有()项1、血红蛋白2、呼吸氧化酶3、神经递质4、特异性受体5、运输载体6、唾液淀粉酶7、泪液8、乳汁9、尿酸10、血浆蛋白11、淋巴因子12、突触小泡A.五项B.二项C.三项D.四项【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详解】1、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2、呼吸氧化酶属于细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3、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4、特异性受体属于细胞膜或细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5、运输载体属于细胞膜或者细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6、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7、泪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8、乳汁不属于内环境成分;9、尿酸属于内环境成分;10、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11、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成分;12、突触小泡属于细胞结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综上所述3、9、10、11正确;故选D。12.下列选项属于组织水肿的原因的是()A.细胞代谢旺盛B.一次性饮水过多C.一次性吃糖过多D.不吃早饭【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7-【详解】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增强,吸水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一次性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不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出现葡萄糖,不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不吃早饭,不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A。13.在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所导致的结果是A.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迅速被降解【答案】C【解析】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最终都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A错误,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可迅速被降解,D错误。【点睛】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去甲肾上腺素(NE)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某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是否有阻断作用,将该药施加在突触处,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由此说明()A.该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没有阻断作用B.该药物对α受体没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有阻断作用C.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没有阻断作用-8-D.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阻断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去甲肾上腺素(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某药物施加在突触处,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由此推断该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使突触前膜不断释放NE,同时该药物对β受体也有阻断作用,使NE不能和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故在突触间隙
本文标题:广东省实验中学顺德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0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