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芜湖市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安徽省芜湖市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①呼吸酶②抗体③胰岛素④核酸⑤血红蛋白⑥神经递质A.②③⑥B.①②⑤C.①③⑥D.③④⑤⑥【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详解】①呼吸酶在细胞内起作用,是细胞内液的成分;②抗体、③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在细胞外液中起作用,是细胞外液的成分;④核酸在细胞内发挥作用,是细胞内液的成分;⑤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细胞质的主要成分,在细胞内;⑥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突触间隙是组织液。A正确,B、C、D错误。【点睛】内环境成分不包括细胞内的结构和物质,如呼吸酶、ATP、血红蛋白等;也不包括体外环境的的物质,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易混点: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而血浆蛋白存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2.4位同学分别对人体内环境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绘制了概念图,正确的是()A.B.C.D.【答案】C【解析】内环境也叫细胞内液,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C图,即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淋巴里面的液体只能由组织液进入淋巴,最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属于单向的.【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2-【名师点睛】本题是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关系的考查,血浆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C.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共通过11层生物膜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B错误。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经过肺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出红细胞,两层膜;出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线粒体,两层膜,共十一层。C正确。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理化性质及组成成分相对稳定。D错误。4.下列现象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A.炎热环境下排汗量增多B.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主动饮水C.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D.体内衰老死亡细胞的清除【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调节即人体通过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排泄、免疫等系统,在自身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使各个系统、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详解】处于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加快,可以加快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主动饮水可降低血浆渗透压,从而维持体内水盐平衡;体内衰老死亡细胞的清除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A、B、D选项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而剧烈运动时血液中乳酸上升,是代谢活动造成的,没有体现出稳态调节。C选项正确。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A.反射B.反射弧C.神经冲动D.神经中枢【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C、D错误,B正确。6.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A.脊髓、小脑、大脑B.脑干、脊髓、大脑C.大脑、脊髓、小脑D.脑干、脊髓、小脑【答案】B【解析】【分析】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能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脑干能维持呼吸等。【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完成呼吸、排尿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阅读反射属于人类的语言功能,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A、C、D错误,B正确。7.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d、e为各个刺激点,①②为电位变化检测位点。-4-下列说法正确的A.刺激a点①②有电位变化,刺激e点①②没有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B.刺激c点②有两次相反的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C.剌激b点②有电位变化,①没有电位变化,说明电流表对化学信号无反应D.d位于②两个电极中间,刺激d位点①②指针都没有偏转,原因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分析】示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在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双向传导的。【详解】若刺激a点①②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可从a传到d,刺激e点①②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不能从e传到a,所以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A正确;若刺激c点②有两次相反的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可由c向d方向传导,但不能说明兴奋可由c向b方向传导,B错误;刺激b点②有电位变化,①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不能由b传到a,C错误;刺激d位点①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②不偏转是因为兴奋同时到达②接线柱两侧,没有电位差的形成,D错误。8.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①处进行电刺激,E处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B.电刺激C处,神经冲动双向传导到A和E处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D.①处进行电刺激,不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C、D、E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感受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双向传导的。【详解】①处进行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经过C处突触到达E,所以E处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A正确。只有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才是双向传导的,B错误。②处为传入神经,B处为传出神经,因此②处进行电刺激,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C正确。C处为突触,左侧为突触后膜,右侧为突触前膜,因此①处进行电刺激,不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D正确。9.下图是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纤维兴奋传导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时动作电位的产生是K+外流引起的B.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是因为此时膜对Na+的通透性大C.神经纤维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D.兴奋部位形成“内正外负”电位状态,是因为该部位Na+内流形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详解】A、兴奋时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内流引起的,A错误;B.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是因为此时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B错误;C、神经纤维兴奋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和兴奋传导方向一致,即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错误;D、Na+内流形成使兴奋部-6-位形成“内正外负”电位状态,D正确。10.下列对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如果某人的下丘脑严重受损,则其不能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B.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觉C.病毒侵染人体后,依靠人体的细胞免疫将其清除D.胰岛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肝脏和肌肉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如果某人的下丘脑严重受损,则其不能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A正确;B、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但产生渴觉是在大脑皮层,B错误;C、病毒侵染人体后引起的免疫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C错误;D、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D错误。11.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由专门的内分泌腺产生B.都能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C.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微量髙效,生理作用两重性【答案】B【解析】【分析】动植物激素都是由活细胞产生,含量都极少并对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但是植物激素没有专门的器官分泌,动物激素则有专门的器官分泌。【详解】植物激素不是由专门的内分泌腺产生,A错误。动植物激素都起信息传递作用,而不-7-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正确,C错误。两者都有微量髙效的特点,但仅有植物激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才具有两重性,D错误。12.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B.给肉牛注射生长素,可以使牛快速生长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增加D.长期服用雄性激素的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较正常人高【答案】A【解析】【分析】动物激素: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激素是由身体的某些部分(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专门制造并直接分泌到组织间隙液和血液中去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是体内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之一,它们可以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达到另一类细胞,调节后者的生理功能(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功能。【详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功能,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A正确;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对牛的生长不发挥作用,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由于代谢降低而减少,C错误;长期服用性激素的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会由于反馈调节而使含量较正常人低一些,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易混点:生长素与生长激素,两者仅一字之差,前者为植物激素,后者才是动物激素。13.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器官包含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B.人体第二道防线是指唾液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C.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8-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导致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病【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详解】免疫器官包含骨髓,而不是脊髓,A错误;人体第二道防线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B错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C正确;艾滋病的直接死因就是因为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和体内出现的肿瘤,D错误。14.下列选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有人注射了青霉素后产生过敏性休克症状B.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C.消化道黏膜阻挡细菌D.唾液中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黏膜、皮肤、唾液中溶菌酶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A属于特异性免疫免疫过强导致。考点:考查特异性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5.在特异性免疫中,不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的细胞是A.记忆T淋巴细胞B.效应T淋巴细胞C.浆细胞D.B淋巴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9-免疫细胞中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详解】记忆T淋巴
本文标题:安徽省芜湖市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0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