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时跟踪检测训练(2018届东北三省四市联考)我国某段盘山公路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一边是秋天的丰收之景,一边是夏季的希望之色,一路穿越两季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下表示意水杉、柳杉生长习性对比情况。据此完成1~2题。水杉柳杉生长习性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和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多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常绿乔木,喜温暖湿润和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多生长于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忌积水1.公路两侧分别是水杉林和柳杉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降水C.地势D.土壤解析:选D通过审读表格所示两种树木的生长习性可知: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D正确。2.观赏此美景的最佳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水杉为落叶乔木,春季萌发叶片,夏季绿色,秋季黄色,深秋落叶;柳杉为常绿乔木,四季“墨绿”。综上可知:只有秋季才可以在此欣赏到一路穿越两季的美景,C正确。(2019届保定模拟)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3~4题。3.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选C从图中黑垆土的分布可知,它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即黄土高原地区。24.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A.海拔高,热量充足B.为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C.海拔低,光照充足D.为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解析:选B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纬度较低,且位于海拔较低谷地,水热条件好,故形成红黄壤。(2019届内江模拟考试)日记一则:3月21日上午,我们地学小组一直沿着条带状分布、稀疏干枯的森林考察,沿途地形开阔,地势起伏较小。到达目的地后,GPS屏幕上显示的纬度为40°N,北京时间14点08分。我来到“最大一颗枯树”的北侧,树顶的影子刚好落在脚前,沙拉木同学测出树影的长度约12.6米……据此完成5~7题。5.“最大一颗枯树”高约()A.8.8米B.10.6米C.12.6米D.15米解析:选D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40°N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50°,当正午太阳高度是45°时,树高和树影长相等,此时树高应略大于影长。树影长12.6米,结合选项,“最大一颗枯树”高约15米,D对。A、B、C错。6.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解析:选C40°N位于温带地区,该地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C对。热带雨林属于热带地区植被,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A、B错。针叶林属于亚寒带植被,D错。7.考察地的森林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其受控于()A.降水量分布B.地下水分布C.地势的高低D.气温的分布解析:选B森林耗水量大,该地植被有稀疏干枯的森林,说明降水少,水资源不足。考察地的森林呈条带状分布,属于非地带性规律,可能是河流沿岸等地下水充足地区形成了森林区,主要是其受控于地下水分布,B对。降水量分布属于经度地带性规律,地势的高低属于垂直地带性规律,气温的分布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A、C、D错。读“某区域陆地自然带沿不同方向变化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自然带),完成8~10题。38.图中①②自然带之间山地的成因是()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C.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D.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解析:选C由图可知,南回归线横穿且西部有高山的大陆为南美大陆,西部山脉为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C正确。9.M、N两海区表层的海水等温线()A.都向低纬度弯曲B.都向高纬度弯曲C.M海区向北弯曲D.N海区向北弯曲解析:选C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大洋东部即大陆西岸为寒流,M为寒流,南半球M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凸向低纬即向北弯曲,C正确;大洋西部即大陆东岸为暖流,N为暖流,南半球N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凸向高纬即向南弯曲,A、B、D错误。10.①④自然带分别是()A.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B.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解析:选B根据图中数字分布位置,①处是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热带荒漠带;④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所以B正确。(2018届济南模拟)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了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和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据此完成11~13题。411.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A.T甲T乙B.T甲T乙C.T甲=T乙D.无法判断解析:选A由山体效应的概念和图a中等温线的分布分析可知,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故选A。12.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解析:选B甲、乙两地海拔大致相同,大气的密度与乙地相差不大,大气削弱作用与乙地相似;但离地面较近,得到的地面辐射量较大;甲、乙两地大气保温作用与气温垂直递减率相差不大。13.下列有关研究团队考察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西向东林线高度呈先升后降趋势B.由西向东雪线高度呈先降后升趋势C.随海拔升高山坡两侧水汽交换减弱D.随海拔升高植被多样性呈增强趋势解析:选D读图可知,自西向东由于气温呈波状变化,所以林线并非先升后降,A错;雪线受降水的影响,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多,雪线降低,而东侧同海拔的气温较低,雪线较低,B错;受海拔影响,海拔低处的气流交换较弱,C错;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多,D对。故选D。(2019届太原模拟)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140~2220m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甲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图乙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植物入侵程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14.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C.亚寒带针叶林D.苔藓、地衣解析:选A高山苔原带一般位于雪线之下,最热月气温为0~10℃,根据近几十年来5草本植物入侵可推断,当地气温升高,最热月气温已经超过10℃,如果以10℃作为高山苔原带(海拔2140~2210m)的平均气温,可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率估算近地面气温约为22℃,这大致是温带季风气候最热月的均温,因而选项A正确。15.草本植物入侵面积较大的区域位于()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解析:选A由图可知,海拔2140m、坡度32°附近,草本植物重度入侵,证明较低海拔处的陡坡是草本植物入侵面积较大的区域,A对;而较高海拔处无入侵,B、D错;较低海拔处的缓坡,如海拔2160m、坡角22°附近,为轻度入侵,草本植物入侵面积不大,C错。16.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解析:选C由图乙可知,草本植物重度入侵和全入侵区域,土壤的砂粒含量明显下降,但黏粒含量明显上升。这必然要导致土壤孔隙减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上升,土壤水分增加。米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冈底斯山脉东端,海拔最高达5300m,为雅鲁藏布江的两大支流——尼洋曲和拉萨河的分水岭,多断层发育。下图为米拉山东、西坡不同海拔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7~19题。17.影响米拉山东、西坡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为()A.地形坡度B.降水C.光照D.土壤肥力解析:选B据图可知,米拉山东坡以草甸为主,而西坡除了草甸之外还有荒漠,故造成二者植被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18.米拉山植被种类最丰富的地段最可能集中在()A.东坡4800~5000m处B.西坡4800~4900m处C.东坡4600~4800m处D.西坡4600~4800m处6解析:选D植被种类丰富程度与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关,环境越复杂,植被种类的丰富程度越高。由图可知,该山地西坡4600~4800m处,既有灌丛草甸也有荒漠,故该山地西坡4600~4800m处环境最复杂,植被物种最丰富。19.若在米拉山修建隧道,面临的主要困难是()A.岩体垮塌B.冻土广布C.岩性坚硬D.水土流失解析:选A米拉山处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若在此处修建隧道,隧道穿过的是岩层,而非冻土层,也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故B、D选项错误。该地多断层,因此岩石破碎,若不能及时支撑,会出现岩体垮塌等问题,C错、A对。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0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