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月考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糖原、脂肪、蛋白质和核糖都是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B.M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由N条环状肽链构成,完全水解共需(M-N)个水分子C.在小麦细胞中A、G、C、T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D.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2、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链状肽链数,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4、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详解】糖原和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脂肪和核糖不属生物大分子,A错误;M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由N条环状肽链构成,其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M个,完全水解共需M个水分子,B错误;小麦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A、G、C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各有2种,T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1种,所以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2×3+1=7种,C错误;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2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共同决定,因此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D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蛔虫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一定是分泌细胞C.衰老细胞内染色体固缩不影响DNA的复制D.性激素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答案】A【解析】蛔虫生活在动物的肠道中,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普遍具有的细胞器,并不是每个细胞都具有分泌功能的,如肌肉细胞、植物细胞等,B错误;衰老细胞内染色体固缩,导致其不能解旋,进而影响了DNA分子的复制,C错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D错误。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答案】C【解析】【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够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需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条件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根据题干信息“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所以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在调整PH值后,加入酶,即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故选C。【点睛】获取题干信息“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根据实验设计中无关变量要保持适宜且相同,科学设计实验程序。34.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因此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水解酶会导致组成膜的蛋白质等物质水解,进而造成膜结构的破坏,B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溶酶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据此来分析各选项。5.某同学拟选择一种半透性的膜材料,用于自制渗透计。他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示意图),对收集到的四种材料甲、乙、丙和丁进行试验,得到了倒置漏斗中的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据图分析,该同学应选择的膜材料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A【解析】4图1是渗透装置,构成渗透作用的条件: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所以图中的膜允许水分子透过,不允许糖分子透过,最终导致漏斗中液面升高,所以选A。【考点定位】渗透作用6.关于新陈代谢与酶、ATP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与激素及载体蛋白等一样,酶起到调节作用后并不失活B.酶、ATP都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合成并无直接关系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等D.酶的种类具有物种差异性,而ATP却无物种差异性【答案】D【解析】【分析】酶是细胞代谢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物种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同,因此酶不同;ATP是大多数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保证了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ATP的合成和水解过程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酶在作用前后性质不发生改变,可以反复利用。【详解】载体蛋白和酶起作用后不失活,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就会分解失活,A错误;酶的合成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ATP的合成和水解需要酶的催化,B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不同物种细胞代谢不同,相应的酶不同,ATP是一切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因此不同物种中ATP无差异,D正确;故选D。7.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Mg2+和SO42-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B.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C.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D.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答案】A【解析】5【分析】本题考查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功能和运输方式,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详解】Mg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A错误;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呈现离子形式,才能被根吸收,B正确;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说明无机盐能组成复杂的化合物,C正确;降低温度会影响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则对Mg2+的吸收也会造成影响,D正确。故选:A。【点睛】关键要明确植物吸收离子是主动运输的方式以及无机盐的功能。8.用打孔器制取新鲜萝卜圆片若干,平均分为6组且每组重量为W1,再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材料,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并分别称重(W2)。其中W2-W1/W1,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蔗糖溶液浓度为0g/mL的一组,W2-W1=0B.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增大,各组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在逐渐增大C.蔗糖溶液浓度为0.1g/mL的一组,植物细胞没有物质的跨膜运输D.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4g/mL时,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每组新鲜萝卜圆片的初始质量为W1,在不同蔗糖溶液中处理一段时间后,质量为W2,当W2-W1﹥0时,表明细胞是吸水的;W2-W1<0时,表明细胞是是失水的,会发生质壁分离。分析图可知,在蔗糖溶液浓度为0-0.12g/ml之间时,细胞吸水;在蔗糖溶液浓度为0.12-0.4g/ml之间时,细胞失水,而且失水程度逐渐增大;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4g/mL时,细胞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详解】由图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g/ml的一组,(W2-W1)/W1=0.04,故W2-W1≠0,A错6误;由图可知,在蔗糖溶液浓度为0-0.12g/ml之间时,(W2-W1)/W1﹥0,细胞是吸水的,没有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由图曲线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1g/mL左右时,W2-W1﹥0,细胞是吸水的,此时细胞有水分子的跨膜运输,C错误;由图曲线可知,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4g/mL时,(W2-W1)/W1开始上升,但是此时并没有用清水处理,若原生质层没有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不能透过原生质层,不会自动复原,所以此时原生质层已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的,D正确;选D。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pH应要求相同且适宜C.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可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检测是否生成酒精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使用过氧化氢酶能得到预期实验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详解】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层析时四种色素没有完全扩散开,出现色素带重叠的现象,A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pH为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B正确;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因此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可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检测是否生成酒精,C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自变量,因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过氧化氢不稳定易分解,加热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使用过氧化氢酶不能得到预期实验结果,D错误。【点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10.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产生的CO2都是在第二阶段形成的B.水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7C.呼吸产物中有酒精生成,说明细胞一定进行了无氧呼吸D.ATP和NADPH在有氧呼吸的一、二阶段中都有产生【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其过程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NADH([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NADH([H]),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其过程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有关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CO2。综上分析,A、B、C均正确,D错误。【点睛】呼吸作用产生的[H]为NADH,光合作用产生的[H]为NADPH。11.如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乙表示处于
本文标题: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1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