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滴水生火实验视频第一部分:“滴水生火”和“吹风生火”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滴水生火”“吹气生火”探究过氧化钠性质[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及其用途。2、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差异,以及它们的用途。3、通过指导学生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利用对比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1、过氧化钠的性质2、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节课中同学们学习了“钠”的性质,为什么金属钠有哪些性质?在不同条件下,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是否相同?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标出氧元素的化合价。[新课]Na2O、Na2O2都是钠的含氧的化合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提问]Na2O是哪种性质的氧化物?有哪些性质?写出Na2O与水、CO2反应的方程式。[追问]Na2O2是否有相似的性质?[演示实验]“滴水生火”(课本P32实验2-6)[小结]Na2CO3和NaHCO3的相似性质都与酸反应产生CO2,不同点是NaHCO3的反应更剧烈;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和NaHCO3还有哪些异同,下节课继续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如何鉴别NaCl、Na2CO3和NaHCO3?[指导阅读]Na2CO3和NaHCO3的用途。[本节小结]见补充练习题。[布置作业]课本P35页2、3、4篇二:趣味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最有魅力,尤其是趣味性实验,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趣味实验有效的引入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运用趣味实验的一些反思总结。1.利用趣味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一堂课也是这样。新课的导入,如化学魔术,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吊起学生探究谜底的胃口,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好化学知识。特别是对那些化学基础不好、有厌学情绪的差生,趣味实验的作用尤其重要。趣味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比一般演示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不断深化与积累,自然产生出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如果趣味实验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STS教育,教师不仅可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还高效的完成了课堂知识教学的任务。这样的课堂真是一举多得!【例如】《浓硫酸的性质》: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叫“引蛇出洞”。”将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向其中注入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再用少量水调成糊状,玻璃棒搅拌并往外牵引。观察蔗糖颜色,体积变化,让学生闻气味。[学生观察结果]注入浓硫酸后,蔗糖变黑,再用少量水,体积膨胀,像一条“黑蛇”一样被玻璃棒引出来。同时放出大量热,产生有酸味、刺激味的气体。2.用趣味实验,攻克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趣味实验,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控制,从而使其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也有利于攻克教学上的难点。【例如】学习《钠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节课,如何理解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我们可以在做完了教材演示实验后再设计一个“滴水生火”或“吹气生火”的趣味实验,分析脱脂棉为何能燃烧,即分析燃烧的条件,不仅复习了初中的知识,还理解了两者反应的产物有氧气这种助燃剂。由于趣味实验现象明显,情景生动,给予学生的视觉刺激较大,印象深,学生探求知识奥妙的兴趣浓厚,学生会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地提出各种见解,这对于攻克教学中的难点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3.利用趣味实验,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保持一种和蔼的、积极、互动、有效的状态,科学把握教学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一张一弛,相得益彰”。在一堂化学课上,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一个“趣味实验”,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它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种积极的休息,可以激发饱满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辛劳的学习活动中忘记疲劳,产生视辛劳为快乐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时,当学生已经了解Al(OH)3具有两性后,我们可以变个小魔术“清水—牛奶—清水”给大家缓解疲劳。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深化理解了白色胶状沉淀Al(OH)3也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此趣味操作简单易行,实验现象明显。4.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易被学生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在讲明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都让学生们独立操作,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化学魔术”的魅力。学生经常接触趣味实验,从中可以摸索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有些学生从模仿、练习开始自己试着设计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趣味实验,比如根据“碱遇酚酞变红”的原理设计了“喷水枪射靶心”、“蒙眼画人像”的趣味实验,在元旦晚会上为同学们做表演,获得了成功。【例如】在学习《Fe3+的检验》时,讲解完知识后,教师安排一个“喷雾作画”的趣味实验,两位学生分别手持含FeCl3、FeCl2溶液的喷雾器,喷向涂有硫氰化钾溶液的白纸,该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课堂知识也得以掌握!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对化学产生高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改变老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学而有用”,有用的东西才能激发持续性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有趣的实验,用实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浅谈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2005-12-1510:07雷称丽本站原创(阅读:134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物质的性质、概念、理论的得出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所以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化学同其他学科比较的“魅力”所在。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卡耐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喜欢,是因为化学实验能够产生光、声、热、沉淀、气体等新奇的现象,这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相当有趣,如:点燃镁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等。兴趣的培养除了加强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花瓣或果皮的天然色素中制作指示剂,观察它遇酸碱时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再如:学习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它们可与盐酸反应得到CO2,让学生在家用水垢或鸡蛋壳和醋精反应来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也是一切创造的开端,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巴普洛夫才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化学教学中,一些化学概念的形成和一些化学知识的获得都要通过对实验认真地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很浓,这时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实验目的,不分主次。教师需要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观察。例如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为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反应前后物质的对比上。在点燃镁条前,让学生看清镁条的外观—银白色、有光泽、有弹性等。在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白色、无光泽、松脆的固体,用手能捻成粉末,根据现象的对比,学生总结出在反应前后物质的本质发生了变化。(2)培养学生精确、全面的观察能力。在有目的性的实验中,学生常常忽略一些微小的现象,所以也要加强学生精确、全面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学生往往被耀眼的白光所吸引,忽略了随着燃烧产生的白烟,因此在做这以实验时,注意让学生观察这个现象,并指出白烟是飞扬的氧化镁。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培养这种能力。如同是燃烧,木条燃烧产生的是火焰,铁燃烧产生的是火花。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得讲过这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根据实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这样学生就处于“观察——兴趣——疑问——思维”的积极状态中,注意与思维达到高度集中与活跃,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分析、据理、判断、概括,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升为理论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先提出问题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在质量方面存在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铁钉跟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初步得出:质量相等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完成“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会发现“质量减少”此时学生心里产生困惑:顺势提出问题②:质量是否相等?带着困惑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减少、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H2O和CO2、Mg燃烧产生MgO都逸散到空气中去,并没有进行称量,所以质量减少了,学生此时自然会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教师顺势又提出③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守恒?通过问题的分析,不难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至此,课堂难点得到突破。这种围绕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奥苏伯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则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对于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和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综合两位教育家的理论观点,我们不难看出,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所学习的化学科学知识虽然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因此学生要想认识化学知识,也必须按照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来对待,要在遵守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险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法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化学的探究式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讨论与交流。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活动和积极的参与,通过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然后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可以让学生探险究铁的生过程,首先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①铁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②如何保护铁制品?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实验,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表面封上植物油),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下各放一枚铁钉,让学生装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一周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老师给予总结,最后得出结论:铁钉在潮湿中空气中最容易生锈,要保护好铁
本文标题:滴水生火实验视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1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