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基础巩固]下图为我国某省1985-2005年城市变化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条件是()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C.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坦的地形D.本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2.该省北部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①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②矿产资源短缺,能源贫乏③南部经济发展快④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读图可知,该省为广东省。第1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与政策、国际背景、优越的区位条件等有关,但选项中外部条件是A项。第2题,广东省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答案:1.A2.C下图为我国中部某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下列有关该省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农民工向沿海地区流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减小B.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迁入,该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持续增大C.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较大D.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均明显增大4.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应积极发展()2A.劳动力指向型工业B.技术指向型工业C.动力指向型工业D.市场指向型工业解析:第3题,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减小。由图可知,该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1995-2000年呈下降趋势。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较大。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减小。第4题,积极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可以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答案:3.C4.A读图,回答5~7题。模式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模式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模式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模式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5.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浙江温州模式”是()A.模式aB.模式bC.模式cD.模式d6.模式a、c所在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7.“十二五”期间,d模式区域发展的重点是()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C.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D.鼓励其率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解析:第5题,模式a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模式b是浙江温州模式;模式c是苏南模式;模式d是东北模式。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都是由于实现了工业化,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大量的农业土地变成了工业用地,从而带动了城市化。第7题,东北地区资源逐渐枯竭,应加快产业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答案:5.B6.D7.A8.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与交通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1)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快的原因。(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应如何发展?(3)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4)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出现向长江三角洲一带转移的现象。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解析:(1)可从位置、交通、水源、地形、气候、政策等要素对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有利影响方面来分析。(2)可从农业生产结构、城市农副产品需求、农田保护、科技投入等方面来分析。(3)可从土地利用、环境问题、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来回答。(4)可从两地区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经济腹地大小、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及差异来分析。答案:(1)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临近港澳,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处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地区,有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属于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发达,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聚居的人口多。(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3)问题:用地十分紧张、人地矛盾突出,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对策: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防止盲目膨胀;加强城市间相互分工与协作,治理城市环境污染。(4)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腹地相对狭小,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价格上升,原先的发展优势逐渐丧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经济腹地较大。[能力提升]如图为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工业化水平指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读图回答1~2题。1.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4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二、三阶段2.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A.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B.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C.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D.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在第二阶段,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第2题,从纵轴看,第三阶段的城市化水平达到并超过70%,该区域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从横轴看,第三阶段的工业化水平呈下降趋势。由此推测,第三阶段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答案:1.B2.C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回答3~5题。3.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产业是()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4.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长过快B.区位选择变化C.职业收入差异D.产业结构升级5.就地式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是()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B.扩大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解析:第3题,依据不同年份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可判断,改革开放初期该城镇第一产业比重高,城镇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一般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第4题,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能反映产业构成的变化,从图中可以推断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说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5题,就地式城市化必然使当地由农村转变5为城镇,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发展。答案:3.A4.D5.C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读图回答6~7题。6.甲、乙、丙、丁依次表示()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7.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人口的大量外迁B.矿产资源的枯竭C.环境质量的恶化D.老工业基地衰落解析:第6题,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东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速度也最快,而近些年有所减缓,因此丙为东部地区;因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近些年,中西部地区城市化速度快,中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所以甲为中部地区,乙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属于老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较慢,丁为东北地区。因此选择C项。第7题,丁地区是东北地区,属于我国老工业区,由于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落,城市化速度较慢;人口大量外迁与东北实际不符,矿产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因此选择D项。答案:6.C7.D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则将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进行整体谋划。材料二下图为我国三大经济圈略图。6(1)我国三大经济圈吸引外资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什么?(2)说明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该地区城市、环境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城市整体规划的意义是什么?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吸引外资的其他优势,如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支持等。(2)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集聚效应会加强;人口增多,环境压力会增大。(3)从基础设施利用、信息交流、规模效益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扶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完善等。(2)工业的集聚效应加强;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提高;大气、水污染加重,城市环境压力增大。(3)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2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