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5月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5月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物体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激素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加工再由高尔基体分泌B.血红蛋白含有Mg2+且参与O2运输,叶绿素含有Fe2+且吸收可见光C.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维持,组织液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维持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的DNA分子上和质粒上【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详解】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其合成场所为内质网,A错误;B.血红蛋白含有Fe2+且参与O2运输,叶绿素含有Mg2+且吸收可见光,B错误;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组织液渗透压主要无机盐维持,C错误;D.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的DNA分子上和质粒上,D正确。故选D。2.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冷却后变紫色B.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后都可出现砖红色C.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经稀释后可用于检测还原性糖D.检测脂肪组织的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组织染成橘黄色【答案】D【解析】【分析】-2-糖类可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两大类,除了蔗糖和多糖,其它均属于还原性糖。【详解】A、DNA分子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冷却后变蓝色,A错误;B、蔗糖是非还原性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后可出现砖红色,B错误;C、斐林试剂中NaOH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0.1g/ml,CuSO4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0.01g/ml,C错误。D、检测脂肪组织的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组织染成橘黄色,D正确。故选D。3.图是某实验小组利用A酶和B酶进行实验后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B.酶活性可用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C.若要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将温度控制在50℃左右D.80℃时A酶的空间结构完整,B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酶活性,A错误;B.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B错误;C、若要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那么PH值为自变量,应将温度控制在最适宜,即50℃左右,-3-C正确;D、在80℃高温条件下,A酶、B酶的空间结构均被破坏,D错误。故选C。4.下图表示细胞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具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起源于内质网,除图中功能外,还可分解衰老的细胞器B.细胞吞噬细菌和分泌蛋白质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溶酶体中的酶最初在核糖体上合成,在细胞自噬和凋亡中有重要作用D.COPⅠ可以帮助偶然掺入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收到甲中【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自噬:通过溶酶体与双层膜包裹的细胞自身物质融合,从而降解细胞自身物质的过程。【详解】A、由图可知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除图中功能外,溶酶体是消化的车间,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A错误;B、细胞吞噬细菌和分泌蛋白质的过程中都有生物膜的融合与转换,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C、溶酶体中的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合成场所为核糖体,溶酶体在细胞自噬和凋亡中有重要作用,C正确;D、由图可知COPⅠ可以帮助偶然掺入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收到甲中,COPⅡ可将甲内质网中形成的未成熟肽链运到乙高尔基体中,D正确。故选A。-4-5.在适宜温度和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幼苗叶肉细胞的生理指标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马尾松苦槠石栎青冈光补偿点(千勒克斯)731.51光饱和点(千勒克斯)11632.5A.光照强度大于7千勒克斯,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被利用B.光照强度小于6千勒克斯,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CO2浓度C.苦槠的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是石栎的最大光合作用强度的二倍D.四种乔木幼苗在森林中的分布方式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1、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光照强度;2、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照强度。【详解】A、光照强度大于7千勒克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A错误;B、光照强度小于6千勒克司时还未达到苦槠的光饱和点,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错误;C、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苦槠的最大光合作用强度以及石栎的最大光合作用强度,C错误;D、光补偿点较低的植物,更适应弱光环境,光补偿点较高的植物,更适应强光环境,由表格信息可知四种乔木幼苗在森林中的分布方式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故选D。6.下列有关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5-B.分裂中期,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等结构C.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都是前期的两倍D.分裂末期,赤道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最终形成细胞壁【答案】A【解析】【分析】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详解】A、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B、分裂中期,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在前期已经消失,B错误;C、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分子数目不变,与前期相等,C错误;D、分裂末期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细胞壁,D错误。故选A。7.下列有关细胞凋亡、细胞坏死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项目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癌变与基因的关系①受基因控制②受基因控制③受突变基因控制影响因素④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⑤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⑥只受物理、化学两种因素影响对机体的影响⑦对机体有害⑧对机体有害⑨对机体有害A.②⑤⑧B.③④⑨C.①④⑦D.②⑥⑦【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6-【详解】细胞坏死不受基因控制,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对机体有害,所以②错误.致癌因子有三类,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所以⑥错误。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即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机体有利,所以⑦错误。故选D。8.用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三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甲、乙两个品种进行如图所示的育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④⑤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戊、己的染色体数目相同B.②过程获得的丁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7/8C.⑤过程中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戊萌发的种子获得己植株D.④过程使用的花药在甲、乙两个品种的植株上都可以采集到【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杂交、②为自交、③为减数分裂获得花粉、④为花药离体培养、⑤为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体植株。①②为杂交育种过程、①③④⑤为单倍体育种过程。【详解】A、通过①③④⑤途径培育成新品种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戊、己的染色体组成不相同,己植株的细胞中染色体加倍,A错误;B、若甲、乙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则丙品种为AaBbDd,含三对等位基因,所以自交后代中纯合体占1/2╳1/2╳1/2=1/8,因此,丁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7/8,B正确;C、由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结种子,所以⑤过程中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戊萌发的种子,只能处理其幼苗获得己植株,C错误;D、④过程使用的花药在甲、乙两个品种的植株上不能采集到,只有在丙品种的植株上采集到,-7-D错误。故选B。9.下图是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是()A.4/9B.8/9C.15/16D.15/32【答案】A【解析】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2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乙病男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甲病(用A、a表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用B、b表示)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Ⅱ-2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2/3AaXBY;由于Ⅱ-5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不患甲病,且Ⅰ-3患乙病,所以Ⅱ-4的基因型为2/3AaXBXb,因此,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3×2/3×1/4)×1/2=4/9,故A正确。【点睛】分析遗传系谱图的一般方法步骤:-8-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物种形成通常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环节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生活在草原的野兔与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详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而不是基因突变,B错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D、生活在草原的野兔与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11.下图是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复制、基因表达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图3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B.图1、图2过程都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催化C.图1、图2、图3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图2、图3过程所需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氨基酸【答案】C【解析】-9-【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详解】A、图1DNA分子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图3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A错误;B、图1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图2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C、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图2、图3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错误。故选C。12.用含4种不同浓度生长素(m1~m4)的琼脂块分别放在4个相同的去顶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图),其中α1α2α3α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浓度大小关系是m1m2m3m4B.该实验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C.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位于m3、m4之间D.若α1和α2相同,则琼脂块中的m1与m2也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实验用4种含不同浓度生长素(m1~m4)的琼脂块分别放在4个相同的去顶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胚芽鞘都弯向放置琼脂快的对侧,说明放置琼脂块的一侧生长较快,没有放置琼脂块
本文标题: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5月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6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