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8届高三生物统一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B卷)(含解析)
-1-2018届高三生物统一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B卷)(含解析)―、选择题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的DNA分子呈环状,只分布在拟核B.蓝藻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场所为叶绿体C.乳酸菌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D.醋酸杆菌细胞内发生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蓝藻,乳酸菌,醋酸杆菌等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拟核中只有裸露的环状DNA分子,没有染色体,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拟核,部分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质粒,质粒也是环状DNA,A错误;B.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B错误;C.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正确;D.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染色体,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基本结构,学生需要理清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的异同。2.下列关于人体的稳态与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中HCO3-参与维持pH的稳定C.机体大量出汗,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只受血糖浓度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液中存在对酸碱度起缓冲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2-等;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并由垂体释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直接受血糖浓度调节,也受神经调节。【详解】A.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B.血浆中的HCO3-进行酸碱中和,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B正确;C.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经垂体后叶分泌,C错误;D.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正确理解稳态的概念,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过程。3.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2、3为性染色体,其他均为常染色体B.图2中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①和②上同时出现A、a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C.图1和图2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DNA数均等于1:2D.图1和图2中细胞可出现于同一器官中【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已经分裂,故图1所示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图2中无同源染色体,含有Y染色体,且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故图2所示为减Ⅱ中期细胞,应为次级精母细胞。【详解】A.图1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性染色体除了2、3外,还有6和7,A错误;-3-B.由于不知道精原细胞的基因型,①和②上同时出现A、a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B错误;C.图1中有2个染色体组,8个DNA,图2中有1个染色体组,2个DNA,C错误;D.图1是有丝分裂,图2是减数分裂,可能出现在同一器官如睾丸中,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识别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并能根据图示判断生物变异的来源,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检测白萝卜汁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可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后直接观察其颜色变化B.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操作中,不宜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C.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操作中,需先滴加一滴蔗糖溶液,再将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润在其中D.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答案】B【解析】【分析】鉴定还原糖实验中,斐林试剂加入含样品的试管后,需水浴加热;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操作中,使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将干燥的定性滤纸条剪成长条用于层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操作中,先滴加清水再滴加蔗糖溶液,可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过程;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制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制片过程中,首先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然后盖上盖玻片,再加一层载玻片,拇指轻压,进行压片处理后才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详解】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B.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操作中,使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而不是使用定性滤纸,B正确;C.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操作中,先滴加清水,观察细胞的吸水,再滴加蔗糖溶液,可观察到细胞的失水,C错误;D.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将染色的洋葱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进行压片处理后才可在显微镜下观察,D错误。-4-【点睛】本题考查了还原糖的检测、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教材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5.研究人员将生长状况相同的黄化的豌豆幼苗切段均分为8组,置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茎段的生长量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组别12345678生长素浓度/mol·L-1010-810-710-610-510-410-310-2茎段生长量/mm0.61.11.52.62.11.60.90.4A.可以推测,第8组茎段内乙烯的含量高于第4组B.实验所用黄化豌豆幼苗的尖端要保持完整,不能损坏C.将第6组的培养液稀释一倍,预测茎段生长量约为0.9〜1.6mmD.8个组的茎段均有伸长,故本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而生长素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对照组茎段生长量为0.6mm,2-7组的茎段长度都比对照组长,第8组茎段长度比对照组低,说明生长素既可以促进生长,又可以抑制生长;此外,高浓度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推测第8组茎段内乙烯的含量高于第4组,A正确;B.本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幼苗的尖端等属于无关变量,只要保持相同即可,B错误;C.第6组的培养液稀释一倍,则浓度变为0.5×10-4=5×10-5,该浓度介于10-5和10-4之间,因此预测茎段生长量约为1.6〜2.1mm,C错误;D.第8组的茎段比第一组短,说明该组茎的生长受到抑制,故本实验能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从表格中提取有效-5-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对选项涉及的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6.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形态相同,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交配只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蟋蟀之间的鸣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只能来自生物B.红蟋蟀中出现了新基因,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属于同一物种D.若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之间形成杂交种,则一定是可育的后代【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如光、声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既可来来自于各种生物,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即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可分为:生态隔离、季节隔离、性别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育等。【详解】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来自无机环境或生物,A错误;B.红蟋蟀中出现了新基因,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C.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交配只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说明它们之间不能交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C错误;D.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形成的杂交种是不育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隔离与进化的相关知识,解题时需正确理解相关概念。二、非选择题7.研究人员以当地经济效益较好的A、B两种农作物为实验材料,在相同且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条件下,测得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并绘制曲线如图。-6-(1)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A农作物1小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为________mg。(2)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每天提供12小时4klx的光照,则种植农作物___________(填“A”或“B”)收获的产品较多,原因是____________。(3)综合分析曲线图,农作物_______(填“A”或“B”)为阳生植物。要使大田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可将A、B两种农作物套种(混合种植),能提高__________利用率。【答案】(1).9(2).B(3).净光合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农作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4).A(5).光能【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植物呼吸速率为9mgCO2/h,光补偿点为2klx,B植物呼吸速率为3mgCO2/h,且B植物的光饱和点比A植物的光饱和点低,推测B可能是阴生植物,A是阳生植物;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根据数据可计算出相应点的总光合速率。【详解】(1)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A农作物呼吸速率为9mgCO2/h,净光合速率为0,则其1小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为9mg。(2)每天提供12小时4klx的光照,A植物和B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由于A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B植物的呼吸速率,故24小时内A植物的积累的有机物小于B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因此种植农作物B收获的产品较多,原因是净光合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农作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3)B植物的光饱和点比A植物的光饱和点低,故农作物A为阳生植物;将A、B两种农作物套种可提高光能的利用率。【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图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8.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淋巴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长期或慢性炎症可导致许多疾病,如过敏、哮喘或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纳米-7-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1)坏死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使细胞肿胀,细胞最终破裂。裂解后细胞内含物释放到______中,使其渗透压升高,并引发炎症反应。(2)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可由T细胞分泌,其作用是_________。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导致的一种__________。(3)图中纳米抗体是由抗体碎片化形成的多肽片段,“碎片化”可能是经过_______酶处理。ATP不仅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在炎症状态下还具有_______的作用。由图可知,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答案】(1).组织液(内环境)(2).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力(3).自身免疫病(4).蛋白(5).传递信息(6).与P2X7受体结合,争夺ATP的P2X7受体,抑制淋巴因子的合成和分泌,阻止炎症的发生【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淋巴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该过程中ATP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图示显示,抗体经过碎片化处理后形成纳米抗体,纳米抗体可与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结合,而损伤或濒死细胞释放的ATP也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因此推测,纳米抗体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的原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
本文标题:2018届高三生物统一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B卷)(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6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