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跟踪检测训练一、选择题(2018届广东佛山二模)干热岩是温度高于200℃、埋深在地下3~10千米处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A.①、乙B.②、丙C.③、沉积岩D.④、甲解析:选A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材料提及干热岩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则干热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岩浆冷凝,即图中①,故A正确。2.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D.玄武岩地层广布解析:选C侵入岩是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在地壳活动频繁区域易出现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南部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断裂带多,易于形成岩浆活动,故该处干热岩资源丰富。3.可燃冰多形成于()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解析:选B依据“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形成可燃冰,可判断海沟处最易形成,故B正确。(2019届福州质检)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Ⅰ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Ⅱ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4~6题。2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解析:选D依题意,风影沙丘是因为灌草丛阻挡使风速降低,从而在灌草丛的背风面形成的沙丘;依据图示灌丛、沙丘位置,以及指向标,可判断主导风向为东北风。5.风影沙丘()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解析:选D依上题分析,风影沙丘因灌草丛阻挡而成,则灌草丛迎风面积与沙丘的宽度呈正相关、灌丛高度与沙丘长度正相关。图示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是成正比关系。6.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解析:选C随着灌草丛增多,则对风速减弱作用增强,风蚀作用会减弱,可以形成更多的风影沙丘,则能使更多沙尘被固定下来,从而减缓荒漠扩张速度。但不能大幅增加大气降水。(2018届湖北宜昌二模)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据此回答7~8题。37.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8.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C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图中③刚好位于出山口而符合条件。(2018届汕头质量监测)某旅客于2017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家某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该地质公园约位于93°E、40.5°N,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公园中的特殊地貌,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黑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图为该游客于14:30(北京时间)拍摄该地貌的局部景观照片。请回答9~11题。9.图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断裂抬升作用解析:选B图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区域,主要形成于风力侵蚀作用,B对。风化作用不是酷似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A错。干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少,C错。图示不能体现4断裂抬升作用,D错。10.图中特殊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A.风力堆积作用B.固结成岩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堆积作用解析:选C图中特殊地貌的岩层层次清晰,土质坚硬,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流水沉积作用,C对。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岩层土质疏松,A错。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不是物质组成来源,B错。冰川堆积作用物质没有分选性,无层次,D错。11.拍摄者位于该地貌的()A.正东方向B.正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公园经度,该地位于东6区,北京时间14:30,该地区时是12:30,此时太阳约位于正南天空,影子朝向东接近正北方向。拍摄者位于该地貌的东南方向,D对。A、B、C错。(2019届四川绵阳一诊)地质工作者对某河流的一个断面开展科学考察,并借助现代技术推测出该断面河流水位及地层(沉积岩)的上升过程。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下图是根据推测结果绘制的坐标图,其中实线表示河流水位的时间变化,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12~14题。12.造成该断面附近地层上升的主要作用是()A.岩浆活动B.地壳运动C.堆积作用D.变质作用解析:选B由图可知,距今时间越近该断面附近地层上表面海拔越高,说明地壳上升运动是不断进行的,B对;据图文信息,该剖面地层为沉积岩,没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痕迹,A、D错;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没有明显的堆积作用,C错。13.该断面上,甲地层比乙地层()A.形成早,厚度小B.形成早,厚度大C.形成晚,厚度小D.形成晚,厚度大解析:选C坐标图显示,甲地层上表面海拔较高,说明形成较晚;甲、乙两地层上表面的间距明显小于乙、丙两地层上表面的间距,说明甲地层厚度较乙地层小。514.当前,该断面地貌类型是()A.“V”形谷B.河漫滩C.冲积扇D.三角洲解析:选A由于地层上升过程中流水侵蚀不断进行,该地貌为“V”形谷;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都是流水堆积作用的产物。二、非选择题15.(2019届唐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阐述。“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2)图b与图a比较,指出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解析:第(1)题,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因为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第(3)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由于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6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跟踪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7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