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1-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组合是()①消化酶②抗体③维生素④血浆蛋白⑤SO42-⑥O2⑦血红蛋白⑧神经递质⑨糖原⑩性激素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⑧⑨⑩C.②③④⑤⑥⑧⑩D.②④⑥⑦⑧⑨【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①错误;血浆中含有的抗体、维生素、血浆蛋白、无机盐(SO42-等)、O2、性激素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③④⑤⑥⑩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糖原存在于细胞内,因此血红蛋白与糖原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⑨错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D均错误,C正确。【点睛】疑难辨析——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胃等消化道、膀胱、输卵管、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④⑤-2-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答案】D【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②细胞内液而不是④组织液,A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血浆和④组织液,B错误;③④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③的蛋白质只能进入④,被淋巴液回收,C错误;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动脉端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静脉端,D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通过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先分析题图明确①是血浆、②细胞内液、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所在的端为静脉端,①所在的端为动脉端,然后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综合对选项做出判断.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会影响pH的稳态,也会使血浆中K+的浓度偏低C.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加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水盐平衡调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生理盐水成分与血浆成分明显不同,过量补充会影响pH的稳态,也会使血浆中K+的浓度偏低,B正确;①(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会导致其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3-受器的刺激增强,进而引起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引起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①处的渗透压下降,由①渗透到③(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加,③处的渗透压也会下降,D错误。【点睛】从题图中提取信息,依据题意和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准确定位图中数字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①为血浆,②为淋巴,③为组织液,以此为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4.如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mmol/L)。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2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属于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双分子层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表格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因此④属于细胞内液,A正确;①中Na+的含量明显高于④,说明①为细胞外液,又因为②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③,据此可推知:②属于血浆,③为组织液,血浆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终产物,因此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B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产生于线粒体基质,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2层线粒体膜、1层肝细胞膜、2层组成毛细血管壁的上皮细胞膜,计5层生物膜,而每层生物膜是-4-由1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所以需至少穿过5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因此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细胞外Na+的含量高于细胞内,细胞内K+的含量和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细胞外,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据此准确定位表中①~④所指代的体液的名称,进而分析各选项。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C.兴奋沿反射弧的传递过程离不开内环境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特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而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体液的范畴,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B错误;兴奋沿反射弧的传递过程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而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需借助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间隙中有构成内环境的组织液,C正确;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机理主要是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内流,所以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6.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主要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5-A.葡萄糖只能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而不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C.Ⅲ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D.Ⅰ是产热的主要器官,Ⅳ是散热的主要器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结合题意准确明辨:Ⅰ为肺,Ⅱ是小肠,Ⅲ为肾脏,Ⅳ是皮肤,①表示消化吸收,②为重吸收。【详解】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当血糖浓度下降时,由肝糖原分解成的葡萄糖可从肝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液,即葡萄糖也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将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②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Ⅲ器官为肾脏,Ⅲ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细胞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进而造成内环境稳态被破坏,C正确;呼吸系统具有完成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其主要器官是Ⅰ所示的肺,而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Ⅳ是皮肤,是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之一,D错误。【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知识脉络;此外还需要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涵,并与体温调节的知识建立联系。-6-7.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B.望梅止渴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不一定是条件反射C.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或大脑皮层D.手接触冰水感到冷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组成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中存在突触,所以,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也是单向的,A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属于高级中枢,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但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不一定是条件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除了位于脊髓或大脑皮层外,还可位于下丘脑等部位,如体温调节中枢就位于下丘脑,C错误;手接触冰水感到冷,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产生的冷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点睛】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判断:①依据神经中枢是否位于大脑皮层中可将反射划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是经训练获得的后天性反射,后者中枢位于皮层以下(如小脑、脑干、脊髓等),是由遗传得来的、固有的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②反射活动的进行除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要适宜的刺激。8.同学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运动过程中体内不会发生的是()-7-A.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维持血糖平衡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增加水分的重吸收C.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瞄准篮筐并投篮D.骨骼肌在下丘脑的控制下强烈收缩产生大量热量【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以“打篮球”这一运动为主线,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打篮球的过程中,因能量的不断消耗而导致血糖浓度下降,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维持血糖平衡,A正确;运动过程中因出汗增多而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瞄准篮筐并投篮,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打篮球的过程中,大脑皮层通过调控脊髓的活动,引起骨骼肌收缩,D错误。【点睛】理清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叙述中,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C.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D.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不消耗ATP,A错误;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B错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成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兴奋可从一个神经-8-元的轴突通过突触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C正确;
本文标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7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