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高频命题点3种群密度调查及物种丰富度调查真题领航——目标方向导入高考1.(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解析:B[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正确。]2.(2017·全国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B[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3.(2017·天津高考改编)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2-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________因素是导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3)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物种数-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解析:(1)因为火烧之后原有土壤条件还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阳光是植物分层现象的决定因素,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加充分,所以③具有更明显的分层现象。(2)从图中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的丰富度先逐渐下降后趋于稳定,而乔木先缓慢增长后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在竞争过程中,乔木逐渐占据优势地位,草本、灌木获得的光照逐渐减少。(3)乔木个体较大,单位面积内个体数目较少,图中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故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答案:(1)次生光照(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S3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1.标志重捕法中,①标志物易脱落,②调查动物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这两种情况会给最终统计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案:标志物易脱落、调查动物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统计-3-结果比真实值偏大。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哪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的结果带来误差?答案:未做到每天取样时间一致;取样时未振荡,而是从静置培养液上层和下层取样;未能保证培养温度、pH等无关变量的一致性等。核心整合——掌握必备生物知识生态调查汇总(填空)-4-考向立意——突显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向以种群密度及丰富度调查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对照上面的总体分析,C项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后,即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应再乘以甲地面积,D项错误。]2.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其中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天实验结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5-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110-0.128210-0.153-100.128A.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B.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C.实验中1、2、3号试管种群都呈现“S”型增长D.第5天时,1号试管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解析:D[1号和2号的单一变量是温度,1号和3号的单一变量是营养物质,所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错误。除自变量外,开始的接种量、培养液的pH等无关变量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中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错误。该实验不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每支试管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营养物质、空间等资源的限制,1号试管有营养物质,且在第5天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说明在5天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但无法确定第6天其数量是维持稳定还是降低,若维持稳定,则实验期间1号试管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2号试管是低温处理,酵母菌数量增长较慢,与1号比较,第5天2号试管的种群数量不会达到最大值,所以很可能在实验期间不呈现“S”型增长;3号试管没有营养物质,酵母菌无法生存,其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直至为0,C错误。1号试管的酵母菌在第5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说明第5天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D项正确。]3.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种类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种类相同B.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小C.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D.图中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的点为C点,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6-解析:D[图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属于数学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C错误。图中的C点对应K/2,此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点之后的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增加,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4.(2019届高三·合肥模拟)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粗糙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全球陆生生态系统两类枯落物产量随纬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产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B.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产量不会存在显著差异C.细枯落物产量远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的原因是生长周期较短D.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可以影响土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解析:B[从曲线的总体趋势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产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A正确;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产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如同纬度的山地和平原,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产生细枯落物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短于产生粗糙木质枯落物的木本植物的茎,C正确;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可以被土壤动物取食,也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影响土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正确。]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17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28∶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7-解析:C[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适中。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2.下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λ(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B.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呈“J”型增长C.第10年的λ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解析:C[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难度较大。由题图可知,在第1年~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项错误;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B项错误;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λ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项正确;从第11年第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项错误。]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甲10-0.128乙10-0.15丙-100.128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B.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D.该实验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解析:C[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探究,难度适中。甲和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温度,甲和丙的实验变量是有无培养液,A项错误;计数操作时,应先盖上盖玻片,-8-再往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B项错误;乙组温度低,丙组没有培养液,因此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经历“J”型增长,C项正确;该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且甲与乙或甲与丙也可形成对照,不需要再设置对照实验,D项错误。]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解析:D[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适中。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关系,A项错误;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的,B项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C项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项正确。]5.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研究小组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三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第一层距地表0~5cm,第二层距地表5~10cm,第三层距地表10~15cm)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均为“S”型增长解析:A[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和科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生物艺考生大二轮总复习 上篇 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 第12讲 种群与群落 高频命题点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1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