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吉安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
-1-江西省吉安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答案】B【解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从这里可以反映出,这种纪念活动围绕的是期盼或者庆祝农业的丰收,因此它所反映出的应是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中迷信活动是围绕农业经济进行,故A项错误;节日习俗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诗歌发展,故D项错误。2.下图为安徽蚌埠市境内的钓鱼台遗址发掘现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据蚌埠新闻网2014年10月23日讯)蚌埠钓鱼台考古发掘印证了()A.淮河流域的文明历史悠久丰富B.今蚌埠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C.西周时期蚌埠境内开始有人类居住D.该地区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很发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地区地处淮河流域,文明可以追溯至西周,故选A。B中的封国从材料中无法得-2-出。C错在“开始”。D错误,由于出土的青铜器不多,无法印证它的制造发达。3.《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C.江南地区工商业地位超过农业D.南朝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故B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在南宋,不是南朝时期,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工商业地位超过农业,故C排除。南朝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没有涵盖材料全部信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表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表现4.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商品量商品值商品量占产量(%)银(万两)比重(%)粮食245.0亿斤16333.342.1410.5棉花255.5万担1277.53.326.3-3-棉布31517.7万匹9455.324.3952.8丝7.1万担1202.33.1092.2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政府改变重农仰商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表格显示鸦片战争之前“可粮食、棉花、棉布一直占据主导”说明该时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一直占据主导,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中国农业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特点5.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材料主要反映了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变化,故B正确。荷兰发达的航运业,也源于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变化,故A排除。价格革命指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4-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故D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6.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世纪及17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A.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B.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导致在16世纪及17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的事件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所以选B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影响7.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5-还在用木犁”可知古代中国经济领先于欧洲,因为我们的生产工具更先进,从题干中“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可知到近代后,中国经济又落后于欧洲,因为我们的生产工具落后了,题干的信息主要从生产工具的角度说明了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犁牛耕;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工业革命8.1863年,赫司特染料厂一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拥有工人7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苯胺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C.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点——垄断组织,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出现,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重点不是在强调科学的作用,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9.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中的年代商办外国人办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6-第一时期1872~18945346879.6%1032800057.3%第二时期1895~19134639081041%13610315346%A.史料整理B.史料收集C.问题形成D.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详解】该表格把两个时期的商办、外国人办的厂数、资本、资本所占比重进行列表比较,属于史料整理,A正确。史料搜集是以形成的问题为导向,广泛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为进一步的整理做准备,往往是杂乱无章的,B错误;问题形成是在历史研究中产生了相关的问题需要研究,不符合表格内涵,C错误;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并得出历史结论,D错误。10.阅读《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相对比重》表,其数据的变化说明()类别1921年的占比(%)1936年的占比(%)年平均增长率(%)轻工业44.130.75.46重工业54.662.99.94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B.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7-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D.民族工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1921-1936年中国的轻工业年均增长率低于重工业,那就等于说这一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高于轻工业,这并不意味着轻工业衰落,因为两者都在增长,故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官僚资本,故排除C;单凭材料信息不可以得出D;重工业多与军事相关,所以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发展为抗战准备了战备物质基础,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1-1936年中国的工业发展【名师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这一题中,轻工业发展慢于重工业,并不意味着轻工业衰落或者不发展了,其实轻工业发展是一定的,只是相比较慢了而已,这一点就很容易被偷换概念。A选项就是这种设计。11.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A.外国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企业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示意图当中的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从19世纪70年代产生,到1956年结束,结-8-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结束,故C正确;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A排除;洋务企业是2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B排除;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4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各种经济形式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紧扣题干材料当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的起止时间,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2.“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五”计划实施时,坚持“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同时规定大部分工厂都建在远离沿海省份的内地城市,由此说明“一五”计划有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故D项正确;A、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应排除;B项所述过于绝对化,错误,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分析解答即可。13.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的结论是()年份基本建设总额国家预算内投资国家预算外投资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建设1960384.1亿元297.1亿元87亿元331.9亿元52.2亿元1961123.3亿元89.8亿元33.6亿元105.1亿元18.3亿元-9-196267.6亿元56.6亿元11亿元58.5亿元9.1亿元A.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B.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经济巨大破坏C.压缩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60年开始到1962年基建总额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济出现困难,压缩投资意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比例失调,故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经济被破坏,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故D项错误。14.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
本文标题:江西省吉安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2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