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可以说明西周A.分封对象的类型B.分封对象的主体C.分封制的影响D.分封覆盖的区域范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中以姬姓王族为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看出分封对象的分类,故排除A。分封制影响和分布范围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排除C、D。2.《战国策》载,秦赵临战,平原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不可与战”。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发端于秦国B.牛耕在战国时期普遍使用C.赵国推崇墨家非攻理念D.先进生产力促进国力强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秦以牛田……不可与战”体现是牛耕的使用使秦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铁犁牛耕发端于秦国,故A项排除;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故B项错误;材料“秦赵临战”说明C项错误。3.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何以“明”之?曰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道法自然-2-D.加强君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表明,儒墨各有它的是非,他们各自肯定他所认为的是,而否定他所认为的非。现在想要判定他们究竟谁是谁非,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道家思想;A项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是道家思想,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思想,排除。【点睛】“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是解题的关键。4.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答案】D【解析】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5.下图是“温州”这一地名最早在历史上出现时的行政区划,其所辖范围基本与今天相同。根据地图推测,“温州”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3-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624年(唐武德七年)乐成并入永宁,称永嘉县。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故C项正确。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地图上未体现,故排除。B项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图中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6.某一史料中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你认为材料中的“辅臣”是指-4-A.内阁大臣B.军机大臣C.同平章事D.三省宰相【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明朝内阁制的运作特征,即说明内阁辅臣对政事提出处理意见——票拟,但皇帝对辅臣的“票拟”都要重新审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故A项正确。B项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不参与决策,与材料特征不符,故排除。C项同平章事为宋代负责行政事务的官员,与参知政事齐名,故排除。D项为唐朝三省长官,负责诏书草拟、审核、执行,与材料所述不符,故排除。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②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③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④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答案】C【解析】“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应该是元朝的成就,“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指的是北宋的成就,“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5-指的是汉代的成就,“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指的是明朝的成就,据此可以判断C符合史实,故选C;其它选项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8.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A.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最早B.指南针经由陆路传到阿拉伯C.都是经过阿拉伯传播到西方D.是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答案】A【解析】【详解】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8世纪,其他三大发明传入欧洲都是12-13世纪,故A项正确;指南针是经过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到欧洲,故B项错误;印刷术是经过波斯人传入欧洲,故C项错误;欧洲社会转型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9.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加速解体,这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6-义的发展,故①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实业救国”思潮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②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BCD都错误,故选A。10.有同学在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叙事中看到如下表述:“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据此可知,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材料“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反映了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C正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北京条约》也没有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的史实内容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A.民主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答案】D【解析】“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属于民生主义,故D正确;A不属于是三民主义内容;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7-12.北洋政府通令全国“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既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这一通令迅速引发了文化领域的大反击,有关此事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民主与科学成为其前期的指导思想B.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拉开序幕C.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成为批判的重点对象D.有助于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进而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材料所问为描述不正确的史实,故选B。A项表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史实,故不符合题意,排除。13.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揭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点的重大事件是指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西安事变D.四一二政变【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故A项正确。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国开始民族抗战,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故排除。D项,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国民大革命走向失败。故排除。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以上引文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答案】B-8-【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项,《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一九四〇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提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两步走战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颁布,规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对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5.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采取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A.1953年B.1958年C.1975年D.1983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信息得知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对内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故D项正确;A项是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是文革时期,排除。16.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有童谣唱到:一进堂屋亮堂堂,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穿的列宁装。以下解读正确的
本文标题: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3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