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宁夏银川市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第Ⅰ卷(选择题,50分)本卷共5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关于区域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有一定的范围B.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C.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D.区域相互之间没有联系2.下列区域的划分指标是自然要素的是()A.河北省B.内蒙古自治区C.辽中南工业区D.黄土高原地区【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区域之间的界线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明确的,但区域都有一定的范围;区域的划分可依据单一指标,也可依据多个指标;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据此分析选A。【2题详解】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行政区,辽中南工业区是按人文因素划分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按自然因素划分的地理区域,选D。【点睛】区域的划分可依据单一指标,也可依据多个指标;区域的划分是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区域虽然是人为划分的,然而,其划分基础是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因此客观上也存在;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区域之间的界线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明确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23.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如下图)。其主要目的是()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如厦门、汕头及台湾一带降水丰富,骑楼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是为了便于行人避雨、遮阳,故D项正确。【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民居的地域特色4.我国的蒙古族人民摸索出了“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蒙古包迁徙原则。下列叙述中,与这些迁徙原则主要成因相吻合的有()①“春洼”—大风②“夏岗”—洪水③“秋平”—大风④“冬阳”—低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的蒙古族人民摸索出了“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蒙古包迁徙原则。与这些迁徙原则主要成因相吻合的有“春洼”大风,即春天多大风天气,宜在凹地建蒙古包,减少大风危害,①对。“夏岗”指夏天在山岗上建蒙古包,高岗上有风,凉快,且不会因下雨积水,②错。“冬阳”指冬季气温低,宜在向阳的地方建蒙古包,③对。“秋平”指秋季在平坦处建蒙古包,是因为秋季受高压影响,大风天气少,④错。A对,B、C、D错。35.新疆某中学学生暑假去旅游,这是该学生旅游日记中的一段话:河道形成“井”字形,有河有街必有桥,因桥成市,因桥成街,桥桥相望,桥桥相连……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图”(下图)。据此分析,该学生去旅游的地区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分区。【详解】材料描述的是一幅河流纵横,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说明该区域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所以该景观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选C。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46.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形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7.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完全重合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答案】6.B7.D【解析】试题分析:【6题详解】陕北地区气候干旱,地形垂直差异显著,形成该地传统民居窑洞;南方地区降水充足,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形成江南水乡式的传统民居;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骆驼是适应该地气候的动物品种;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牦牛是适应该地高海拔和寒冷气候的动物品种。因此,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形。【7题详解】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划分基础是气候和地形,而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经济发展状况,二者不重合;三大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的面积最大,东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考点:我国的区域差异5“陕西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买,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据此回答下列小题。8.形成“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是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主要种植()A.玉米B.小麦C.水稻D.高粱9.“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①冬春季节风沙较大②降水较少,为减少洗头次数③与当地风俗习惯有关④当地气候炎热,方便擦拭汗水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8.B9.A【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饮食习惯理所当然地与农业生产产品保持一致性,这就形成了我国“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面条和锅盔都是用小麦加工的面粉做的,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陕西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尤其冬春季节多风沙天气,姑娘为减少洗头次数而头上戴,故A正确。故选A。10.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6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答案】A【解析】【分析】采集和狩猎阶段在材料中为石器时代。【详解】采猎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并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址的分布判断,人类活动只要分布于山麓和丘陵地带。故选A。【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抓住不同时期的人类生产活动的特征,进而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地区分析差异即可判断。11.如图表示某河口地区的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的原因可能是()①河流侵蚀②地壳下降③泥沙沉积④海平面上升⑤地壳上升A.①⑤B.③⑤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示反映沿海低地被淹没,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力角度而言,反映了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陆地部分地势变低,反映了地壳下沉。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7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应掌握地表形态变化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分析,注意从图示的海陆变迁角度分析内外力作用。12.“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紧张问题。如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分析“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引汉济渭”是把汉江的水资源引入渭河,不会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C符合题意。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几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3.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新技术工业14.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8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B.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答案】13.B14.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资源开发。【13题详解】借鉴山西省的能源建设,在开发初期,由于资金、技术等,只能利用当地资源,发展采掘行业和原料行业等高耗能工业,B正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与当地资源关系不大,AC错误。当地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工业,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读图,该模式从开采、生产、销售、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缩小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D说法不正确。故选D。【点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再有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2016年1月26日,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授牌仪式在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芦淞区举行。株洲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大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饰产业转移,预计5至8年内打造成拥有4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布辅料市场、400家以上品牌服饰企业、10万从业人员的现代化服饰产业智慧园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5.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服饰产业向株洲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东部沿海地区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等生产成本高B.东部沿海地区能源枯竭,满足不了生产需求9C.株洲服饰产业的科技实力强D.株洲接近国际市场16.东部沿海地区服饰产业向株洲转移将()A.增大株洲的就业压力B.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C.利于株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促进株洲生态环境的改善【答案】15.A16.C【解析】【15题详解】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等生产成本高,因此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服饰产业向株洲转移。故选A。【16题详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而言,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会加大环境污染,C正确,BD错误;对转出区而言,会增大就业压力,A错误。故选C。【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017.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18.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答案】17.A1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17题详解】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景程人均耕地面积减小,燃料需求增加的①是人口增加,导致的结果③是滥伐森林;导致地表径流加剧,侵蚀地表的②是高温多雨,侵蚀的结果④是水土流失,所以A正确。【18题详解】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产生不是由过度放牧造成的,故①④错误,根据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所以B正确。1119.黄河上游河段水量丰富、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全长918千米,天然落差1324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
本文标题:宁夏银川市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3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