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2019年5月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C.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古代重要的生产工具--耕牛自古以来倍受推崇。题干材料描述的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只能体现对于农业的重视而非体现农民的富庶并且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农民的生活并不殷实,故排除;材料只是体现了四川部分地区对于耕牛和农业的重视,并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特点,为此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材料主旨是重视农业并非迷信,故错误。2.《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形态是A.自给自足2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合作经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选A。BCD选项与材料意思不符,均不选。【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该题相关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要注意掌握。3.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文化异彩纷呈、源远流长,这些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均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发展基础之上。“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由材料“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的信息可知,“卦”的出现,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故C项正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八卦”问题的研究仅是国文化的一部分,故而不能以偏概全A项错误。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方法很多,如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而《夏小正》是现存的有关“夏历”记载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故B项错误。“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其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3并非起源于象形文字D项错误。4.元朝时期,政府在景徳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由此可推知,浮梁瓷局A.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B.没有制定工艺制作标准C.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D.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浮梁瓷局是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置的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说明该局生产完全是依靠政府的意愿,故A项正确;材料中生产方式属于官营手工业模式,生产技术和工业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故B项错误;徭役劳动说明手工业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保障措施,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故D项错误。5.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周C.明清D.宋朝【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珐琅彩最早出现在清朝,由此可知,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西周和宋朝不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排除。46.中国在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的政策B.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文化专制的政策D.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在近代前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故B正确;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重农抑商的政策、文化专制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都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宋朝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故②④错题,ACD项排除。8.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为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5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当时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因此①②③正确,故选A。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商人群体,排除④。9.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种理财思想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海禁”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一条鞭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提到禁止出海贸易,故A错误;材料看不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错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往往采用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原因是小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为确保赋役和地租征收,重视小农经济,而材料“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正确;材料提到耕种织布,并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故D错误;10.《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6是A.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C.八股取士D.盐铁官营【答案】B【解析】【详解】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清政府愚昧无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抓住发展工业和科技的机会。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主要针对国内政策,故A项错误。八股取士主要是文化教育方面,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主要是针对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1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A.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C.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逐渐分离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其“解体”指的是随着外国商品输入的冲击,家庭手工业破产,打破了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的结合,自给自足不复存在,因而必须与市场联系,同时也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12.下列选项中,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图片反映的信息的是7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C.当时中国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D.近代经济形态逐步在中国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只有D项可以“全面准确”地概括图片信息,即中国有三种近代企业并存。属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即资本输出的,只有俄商的砖茶厂一家,A项错误;洪盛碾米厂和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只是一部分,B项错误;汉阳铁厂属于重工业,C项错误。13.据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政治动荡裂变的时局共和制度的渐进经济夹缝中长出幼苗民族工业的春天思想迷离彷徨的选择博大宽容的气象习俗抱残守缺的遗风移风易俗的时尚A.锁国与开放B.坎坷与进步C.危亡与机遇D.保守与激进【答案】B【解析】8【详解】依据题干表格中政治、经济、思想以及习俗的表现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是坎坷与进步并存,故B正确。锁国和危亡的特征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故AC错误。激进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14.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你认为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在A.19世纪70年代B.甲午战争后C.一战期间D.国民党统治后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指的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项正确;A项是兴起,属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排除。C项是指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属于“忽如一夜春风来”,排除;D项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排除。15.下表为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部分)。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行业1912年1920年平均年增长率(%)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38168036.7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5095641598074(1922年)12.19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③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可知,1912-1920年处于民国初期,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了,①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实业的法令,提倡使用国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③项符合题意;此时期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项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6.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35~1936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国民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推行的是屈辱的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没有实质上完成统一,故B项错误;1949年中国实10现了民族的独立,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927~1936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由此得出答案。17.下图所示的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次高峰的原因是A.政府的支持B.有利的国际环境C.社会制度的改变D.“实业救国”的思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第一个经济发展高峰是1912—1919年间,这与一战和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密切相关;第二个经济高峰是在1949—1952年,这时期主要和共产党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尤其是合理调整工商业政策有关,因此两次高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支持,A选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采取敌视政策,国际环境不利,B选项排除。社会制度改变与这两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C选项排除。实业救国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的原因,D选项排除。18.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建国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
本文标题: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4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