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2课时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自然灾害(洪灾)1、2、3、4、5、6、7、12全球气候变化8、9、10、11、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1.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A.海陆位置不同B.夏季风的进退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2C.高原和盆地D.平原地区3.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A.加强监测预报B.进行水利建设C.疏散重灾区人口D.改变水循环模式解析:1.B2.D3.B第1题,读图可知,P和Q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P位于北方地区,Q位于南方地区,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的年份,雨带到达北方的时间早,停留的时间长,P地降水量大,容易发生涝灾;此时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Q地出现旱灾;夏季风势力弱的年份,雨带在北方停留时间短,降水少,P地出现旱灾。雨带在南方停留的时间长,降水量大,Q地出现涝灾。所以P、Q两地常常此旱彼涝。第2题,读图,根据图例分析,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D对,C错;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A、B错。第3题,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进行水利建设,便于实现防洪、排涝、抗旱、灌溉等综合效益,B对;加强监测预报、疏散重灾区人口,只能减少灾害损失,不能治理灾害,A、C错;可以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但不能改变水循环模式,D错。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4.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A.49毫米B.99毫米C.149毫米D.199毫米5.依据泥石流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B.地势陡峻,降水丰富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解析:4.C5.B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等降水量线的差值为50毫米;故甲地降水量为700~750毫米,乙地降水量为800~850毫米;故两地降水差值为50~150毫米,最大差值应接近150毫米,故C项正确。第5题,一般来说,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植被稀少的地区泥石流多发,故B项正确。3下图表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和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6~7题:6.澳大利亚火灾的分布特点是()A.秋季火灾的分布范围最广B.夏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C.30°S大陆东西沿岸火灾易发季节相同D.夏秋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7.达尔文市在冬春季容易发生火灾,原因是该季节()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降水较少,气温在20℃以上C.降水较少,气温较低D.风力较大,气温在28℃左右解析:6.D7.B第6题,读图可知,火灾的分布范围随着时间的变化从北向南推移,夏秋季火灾主要分布在最南部,印度洋沿岸,故D项正确。第7题,达尔文市冬春季不但降水少,而且气温较高,所以易发生火灾。“仙女木”是寒冷气候下的标志性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界。下面甲图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乙图是地球两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48.乙图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的是()A.①B.②C.③D.④9.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B.近七千年来气温保持相对平稳C.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D.近两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趋势解析:8.C9.D第8题,根据材料分析,“新仙女木”是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寒冷天气会使海平面下降,而乙图中距今最近的海平面下降是③,故选C。第9题,由两图可知,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两者趋势一致;由乙图可以看出,近七千年来海平面保持相对平稳,可以推出气温保持相对平稳;由甲图可知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近两万年来,海平面是波状上升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下图为欧洲南部沿42°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示②地气候()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11.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5A.洋流B.大气环流C.地形D.纬度位置解析:10.A11.C第10题,材料显示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则夏季为6~8月。图中显示②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则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A项正确。第11题,图中显示①地年降水量明显小于②地,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图示地形可知,①地位于背风坡、②地位于迎风坡,故地形是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2013年夏季,人们用“水深”“火热”来比喻我国的天气。夏季的高温波及南方多数省份,许多城市的气温高达40℃以上,湖南省平均气温为1951年来最高,降水量为1951年来最少;而北方地区却是雨水不断,东北地区更是暴雨频繁,松花江流域出现了1998年来最大的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材料二2013年8月11日全国高温区域预报图。(1)图中甲、乙两地夏季形成高温天气的原因有何差异?(6分)(2)2013年夏季,甲地区电力供应比往年同期更加紧张,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3)持续的高温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气象专家建议,高温期间,甲地区的水稻田应采用日灌夜排的灌溉方式。请简要分析这种灌溉方式的作用。(10分)解析:第(1)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海陆、地形、大气环流、洋流、地面性质等,结合甲、乙两地具体特征即可分析。第(2)题,电力供应紧张与电力需求量、电力生产量有关。第(3)题,此时气温高,农业生产需水量大,灌溉可保障需水量;由于水的热容量大,故白天灌溉可降低增温幅度;夜晚排水可增加降温幅度。答案:(1)乙地形成高温天气与地形(盆地)、地面性质有关,而甲地形成高温天气与“副高”控制有关。(6分)6(2)南方水电比重较大,2013年夏天酷热,旱情严重,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导致电荒严峻;酷热天气导致生活用电增加;农业灌溉用电增加等。(8分)(3)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白天灌溉可以减慢稻田的升温速度;晚上排水可以加快稻田降温,从而减少高温对水稻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有水稻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白天灌溉还可以保证禾苗蒸腾、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10分)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2分)材料随着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1)据材料分析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并说明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8分)(2)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近期内将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10分)(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6分)(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8分)解析:第(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然后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叙述。从题目材料中可知我国北方地区增温更明显。就全球而言,中高纬度地区增温最明显。第(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改善,所以粮食会增产。第(3)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第(4)题,围绕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8分)7(2)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气候变暖,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冰雪融水量变大,热量改善,有利于粮食生产。(10分)(3)海平面上升,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6分)(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8分)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课时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4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