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历史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俄得以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恐惧和仇恨的帝国主义却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3)1918年一战中的协约国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并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相勾结,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苏俄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2.时间:1918年夏至1921年初。3.主要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产品分配方面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质是试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2(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4.特点: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1)管理方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在公有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在公有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新经济政策的“新”和“变”(1)调整了生产关系,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2)分配形式发生变化,实行按劳分配;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3)梳理了一条“小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4)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素养提升·融会贯通]3►探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史料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富余的农产品。——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解读]“目前政治形势……更困难、更长久的”是对国内形势的整体综述;“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我们一定要偿还”是对原因的分析。[思考]根据史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试答:【提示】必要性:余粮收集制政策的弊端给农民带来巨大伤害,一定要偿还;取消商品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恢复经济生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4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对外开放、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归纳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答案]表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体现: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内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5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内容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济南一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C[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故排除A项;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故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故排除D项。]2.(2019·昆明二模)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D[材料说明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选D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故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6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选C项;实行余粮收集制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A项;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B项;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故排除D项。]4.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新旧事物的关系,社会主义只是否定资本主义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一切仍有生命力的东西,则加以改造和吸收,使其变成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发展的基础。从苏俄(联)的发展历程看,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辩证关系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经济互助委员会D.苏联模式B[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故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故排除C项;苏联模式的最典型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从“剥夺年代”到“减速脱轨”——“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苏联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2.形成(1)工业化之路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7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2)农业全盘集体化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③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3.特征(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4.影响(1)经济①苏联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政治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固化,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苏联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和政策的统称。其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5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