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导致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有利于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C.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D.促成了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到“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等,推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强调的是民族关系的融合,与诸侯势力的强大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还不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D项错误在“民族的最终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儒学与墨学的融合C.中央集权渴求人才D.社会转型发展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儒、法、墨诸家选贤任能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剧变对人才不拘一格的任用提拔,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崩溃,A错误。材料说明二者思想主张,并不是儒学与墨学的融合,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集权统治,-2-故C项错误。3.明朝时,将元朝的行中书省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元朝犬牙交错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明朝地方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主要反映了A.地方官员行政管理能力得到加强B.放弃了元朝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C.力图规避元朝行省制遗留的弊端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元朝行省辖区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和中央控制,明朝地方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是为了纠正元朝行省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是如何对地方进行管理,并不是说明地方官员行政管理能力得到加强,A错误。明朝并没放弃元朝行省设置做法,并且有一定承袭,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加强地方管理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D错误。4.19世纪60年代以后,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开始承认中国“艺”或“器”不如人,提出要“师夷长技”,例如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呼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诸国富强之术”;甲午战败后引起了国人的反思,不但“技”不如人,部分精英知识分子也认识到“政”或“道”亦不如人。这变化说明A.开始萌发了强国御侮的新思想B.民族危亡促使思想进一步解放C.形成传统文化为主的自强思想D.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已动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中所给时间正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候,促使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思想认识不断提高,从承认“艺”或“器”不如人到认识“政”或“道”亦不如人,故选B项;强国御侮新思想的萌发,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时间不符,排除A项;“传统文化为主的自强思想”仅仅是承认“艺”或“器”不如人的体现,不能体现“变化”,排除C;封-3-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已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5.南宋时,朱熹、二程在宋史中把王安石说成是奸邪小人的代表;民国时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直斥王安石为小人。1908年梁启超撰写的《王安石传》则成为其翻案的巨作,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A.王安石变法失败警示后世B.清末政府的执政理念求变C.著名学者引领学术的方向D.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1908年时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故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不断增强,D项正确。材料是借助王安石变法警示后世,A错误。材料中主张不是政府行为,B错误。学者引领学术的方向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C错误。6.下表是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据此说明A.民族工业地域分布的不平衡B.近代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C.民间投资和工厂数量的增多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912~1919年”即一战期间,此阶段全国注册的工厂主要分布于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而其他省份微乎其微,体现了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甲午战争之后,此阶段是黄金时代,B错误。表格看不出民间投资和工厂数量的增多信息,C错误。表格说明是民族工业发展信息,不能说明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错误。7.范文澜先生于1936年发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主要描写了从西汉到明代历史上勇-4-于为国捐躯或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的25位大英雄。作者选录英雄的标准,是道德与事业并重,而着重点更在道德一方面。因为事业成败,大部分是受环境支配的;道德的责任,任何人却都可以负担起来。该书重在宣传爱国思想,提倡民族精神,并“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这表明A.历史人物的功过以道德标准衡量B.不同时期历史解读需要应时而变C.史家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有机结合D.通俗易懂的趣味写作能呼应世俗【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给的时间1936年可以看出这是抗战时期,作者借古时英雄“重在宣传爱国思想,提倡民族精神”,可见是以历史服务于现实,故选C。历史人物评判依据并不是道德标准衡量,A错误。历史的解读并不会以为时间变化而改变,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通俗易懂的趣味写作能呼应世俗,D错误。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先后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A.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生产关系的调整B.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C.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的曲折过渡D.中共土地改革促使封建土地制度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打土豪、分田地”和“耕者有其田”均是根据国内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而采取的土地政策。“双减双交”是抗战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采取的土地政策,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而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故答案为A项;经济政策变化与民族矛盾变化有关,B错误;此时土地制度并不是向公有制转变,C错误。D项是建国后的状况,排除。9.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中的人物大都擅长演说和诡辩的技艺,从而助长了无视客观事实、一味追求“使弱道理变强”的诡辩风气,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在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很恶劣的影响。于是有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有-5-了亚里土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材料主要反映了他们A.对自然的研究转到对人的研究B.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C.感觉和理性间对立起来的思想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A、C两项分别讲的只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各自思想研究,A、C两项错误;材料考查三人思想共同主张,不涉及政治制度,D项错误;材料中三位哲人在当时看到希腊盛行的诡辩风气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流弊,他们提出教育理论及主张,想方设法补救,体现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10.阅读下面不同时期英国责任内阁大事记(部分)情况统计表,表中内容的不断变化从本质上表明A.议会与内阁争权斗争激烈B.工业资产阶级改革后掌权C.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渐完善D.国王对内阁控制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A是议会和内阁相互制衡的表现,排除A项;工业资产阶级倡导民主改革是1832年-6-之后,排除B项;国王对大臣的任命主要是形式的合法,国王对内阁控制应是不断削弱,排除D项;表中国王、首相、议会三者关系的表现、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发展,均说明英国民主政治在不断地完善,故C项正确。11.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要寓意是A.经济危机使苏联的经济严重破坏B.西方国家对苏联工业计划的轻视C.美苏经济正处于冷战对峙的状态D.计划经济使苏联的工业成就斐然【答案】D【解析】【详解】苏联没有出现经济危机,排除A项;B项只表现出漫画上图的意思,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经济对峙主要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排除C项;美国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事实是1933年苏联实现了1928年制定的五年计划,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促使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D项正确。12.下图是大萧条的英文网站上查到美国不同时期的税收数据,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A.致使美国经济出现“滞胀”-7-B.国家干预易缩小贫富差距C.提倡自由发展的经济政策D.金融体系的调整实效突出【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上,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自由发展的经济政策是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C项;数据的变化和新政中金融体系调整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税收数据的不断变化,是美国政府强制向富人征收高额税收来资助穷人渡过难关,故B项正确。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学界公认,美洲大陆与世界的交流是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原产于美洲大陆的许多作物,应该是通过哥伦布及其以后的商船向外传播的。明清时期,有二十几种美洲作物先后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路线传入我国,对原已形成几千年的“五谷、棉麻农耕结构”带来了冲击。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粮、棉、油型农耕结构”,这是人口的增加和美洲作物传入、普及的互动结果。人口数量增加需要大量的粮食,导致高产、耐早、耐薄的美洲作物的广泛传播。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世界《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卷进文明中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8-【答案】(1)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联系;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引起饮食结构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缓解了人地矛盾;烟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作物的引种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对外贸易出超,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原因: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西方列强急需市场和原料。影响:积极:使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促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或自然经济)逐渐解
本文标题: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5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