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6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基础达标]1.(2020·湖南株洲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膜以及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能否通过核孔取决于其直径与核孔孔径的相对大小B.质壁分离与复原是水分子顺溶液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C.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D.细胞膜、核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统称为生物膜解析:选C。核孔具有选择性,小分子一般不通过核孔运输,大分子也不一定能通过核孔,如核内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A错误;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运输,B错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光合色素,能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正确;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的膜)统称为生物膜,D错误。2.(2020·福建三明一中期中)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颜色逐渐加深B.不断增加外界蔗糖溶液浓度,引起质壁分离所需时间不断缩短,质壁分离程度不断加深C.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外界溶液浓度D.若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浓度淀粉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解析:选B。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颜色逐渐加深,A正确;在一定蔗糖溶液浓度范围内,不断增加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越快,失水量越多,引起质壁分离所需时间不断缩短,质壁分离程度不断加深,但是超过一定的浓度会导致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B错误;洋葱表皮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如果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C正确;若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浓度淀粉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正确。3.(2020·广东六校模拟)根据“探究外界溶液浓度与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关系”的实验过程及右图的实验结果,下列判断错误的是()2A.②中充满了外界溶液B.结构③④⑤构成原生质体C.若使图示细胞恢复正常形态,需要低渗溶液引流D.细胞若有活性,此时细胞液浓度可能等于外界溶液浓度解析:选B。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其中①是细胞壁,②位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间隙,充满了外界溶液,③是细胞膜,④是细胞质,⑤是液泡膜,A正确;细胞膜、液泡膜及其两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B错误;细胞此时处于失水状态,若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需用较低浓度的溶液引流,C正确;细胞此时可能处于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状态,也可能处于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等状态,无法确定此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D正确。4.(2020·北师大广东石竹附校月考)研究发现,水分子进入植物细胞的两种方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根毛细胞吸水能力与其细胞液中水的相对含量有关B.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细胞吸水需要消耗能量C.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的D.水分子不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解析:选B。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是细胞吸水的动力,A正确;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细胞失水,B错误;题图中水分子进入植物细胞的两种方式均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C正确;水分子不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D正确。5.(2020·湖南岳阳模拟)下图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运输方式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经a过程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B.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通过a过程进入细胞发挥作用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b过程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有膜成分的更新D.经b过程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解析:选B。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吞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对病原体进行3摄取和处理,这个过程要有细胞表面的识别和细胞供能才可能完成,A正确;神经递质一般是通过胞吐的形式(b过程)进入突触间隙的,其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B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分泌蛋白,抗体通过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中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存在膜成分的更新,C正确;通过胞吐的形式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如乙酰胆碱,D正确。6.(2020·福建漳州模拟)细胞内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来回穿梭”,参与物质的运输过程,下列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囊泡运输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且不消耗能量B.抗体的运输和分泌过程需要囊泡的参与C.囊泡只能将物质从胞内运输到胞外,而不能从胞外运输到胞内D.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都可通过囊泡进行运输解析:选B。囊泡运输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消耗能量,A错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需要囊泡的参与,B正确;囊泡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吐,将物质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叫胞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的过程叫胞吞,C错误;细胞核内的RNA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不通过囊泡运输,D错误。7.(2020·河北衡水高三调研)下图1~4表示物质浓度或O2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度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图3表示,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B.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图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C.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不同,B、D两点的限制因素有共同点D.将图2与图4的曲线补充完整,曲线的起点应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解析:选D。图1物质的运输速度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可判断为自由扩散;图2物质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3物质的运输速度与O2浓度无关,可判断为不消耗能量的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图4物质的运输速度受O2浓度的限制,可判断为主动运输。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图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不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A正确;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图3表示,说明该4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B正确;限制图中A、C两点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物质浓度和O2浓度,B、D两点的限制因素都可能是载体的数量,C正确;图4曲线的起点不从坐标系原点开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提供能量,D错误。8.(2020·广东中山期末)为研究甲地某植物能否移植到乙地生长,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该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浓度(mol/L)0.100.150.200.25质壁分离状况不分离刚分离分离显著分离显著他们又测定了乙地土壤溶液浓度,发现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适合该植物生长,则乙地土壤溶液浓度最可能是()A.≥0.15mol/LB.≤0.15mol/LC.0.15mol/LD.0.1~0.25mol/L解析:选C。植物细胞在浓度为0.10mol/L的溶液中不发生分离,而在浓度为0.15mol/L的溶液中刚好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范围在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内,说明该植物的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0.15mol/L,植物需在低于细胞液浓度的土壤溶液中生长,土壤溶液浓度应小于0.15mol/L,C正确。9.(2020·福建仙游一中模拟)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甲、乙两个研究性兴趣小组分别利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和外表皮细胞进行实验。图1、图2表示兴趣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图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____________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__________。(2)甲组将伊红(伊红是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加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可能如图______(填图中数字)所示。(3)乙组用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做该实验,发现在没有将尿素溶液置换成清水的情况下,质壁分离的细胞发生了自动复原现象。原因是细胞先因______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______能进入细胞,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解析:(1)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在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要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2)甲组将伊红(伊红是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加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可能如图1所示,因为此时液泡中是无色的,而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是红色的。(3)若用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由于尿素分子能进入细胞,使得5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可以发生自动复原。答案:(1)原生质层细胞质(2)1(3)渗透尿素10.(2020·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月考)右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某一必需矿质元素从大麦幼根不同部位向茎、叶的输出量和在大麦幼根相应部分积累量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情况下,土壤中该矿质元素的浓度比根细胞中的浓度______,所以幼根表皮细胞通过______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2)若大麦吸收该矿质元素不足,老叶首先表现缺乏该矿质元素的症状,说明该矿质元素______(填“能”或“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大麦对该矿质元素的需要量______(填“相同”或“不同”)。(3)只依据B曲线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幼根离根顶端20~60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一般情况下,土壤中该矿质元素的浓度比根细胞中的浓度低,矿质元素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从土壤中进入细胞,该过程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2)在土壤中矿质元素不足的情况下,老叶首先表现缺乏该矿质元素的症状,说明该矿质元素可以转移到新叶中被利用,属于可转移的矿质元素,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大麦对该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3)图中B曲线是幼根不同部位的积累量,A曲线是幼根的不同部位的输出量,某部位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等于输出量与积累量之和,只考虑B曲线只能得到相应部位积累量的数据,不能得出输出量的数据,所以只依据B曲线不能确定幼根离根顶端20~60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答案:(1)低主动运输(2)能不同(3)不能矿质元素的吸收量应该是对应部位的积累量和输出量之和,而B曲线仅仅反映了该矿质元素在相应部位的积累量的数据[素养提升]11.(2020·福建福州期末)萝卜条质量变化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把相同的新鲜萝卜条放入a、b、c三个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溶液浓度为a,萝卜条的质量将会减少6B.若溶液浓度为b,水分子不会进出萝卜细胞C.若溶液浓度为c,萝卜细胞将发生渗透失水D.一段时间后,在c浓度溶液中的萝卜细胞液渗透压最小解析:选C。题图中溶液浓度为a时,萝卜条吸水,质量增加,A错误;溶液浓度为b时,水分子进出平衡,质量不变,B错误;溶液浓度为c时,萝卜细胞将发生渗透失水,C正确;一段时间后,在c浓度溶液中萝卜细胞液渗透压最大,D错误。12.(不定项)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答案:CD13.(不定项)有A(100mmol/L)和B(2mmol/L)两种体积相等浓度不同的KCl溶液,以膜相隔,该膜对K+有通透性,而不允许Cl-通过。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K+由A向B扩散,两侧溶液的
本文标题:(选考)2021版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 第6讲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6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