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猴面包树是非洲稀树草原上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树种。读图,完成第1~2题。1.图示树木属于()A.乔木B.灌木C.草本植物D.藤本植物2.不属于热带草原特征的是()A.草本植物发达B.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C.乔木树枝较少D.湿季葱绿解析第1题,猴面包树是非洲热带草原上一种常绿乔木,高大,粗壮。第2题,热带草原上乔木由于旱季的影响,树干多分枝。答案1.A2.C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哪一要素变化引起的?()A.水文B.地形C.气候D.植被解析第3题,植被破坏引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第4题,植物遭破坏是关键。答案3.B4.D下图①②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③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该种植物高度不足50厘米,但根系长达20米。据此完成第5~6题。25.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光热条件不同B.土壤性质不同C.海陆位置差异D.水分条件差异6.③植物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A.植被稠密B.种类繁多C.群落结构简单D.群落结构复杂解析第5题,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热带草原、热带雨林、温带荒漠,所以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第6题,③植物是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特殊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答案5.D6.C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第7~8题。7.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A.热带草原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高山草甸8.导致上题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解析第7题,山地垂直自然带与水平面上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类型一致。根据图中山坡的自然带类型,在原生常绿阔叶林和原生针叶林之间,应有落叶阔叶林存在。原有的落叶阔叶林现已完全缺失。第8题,图中原生常绿阔叶林和原生针叶林之间,有次生草丛、灌木丛带,可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原生植被,弃耕后自然恢复的植被。所以导致上题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垂直自然带的缺失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无关。答案7.C8.D9.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填空回答图中数码处人类开发利用不当产生的问题。3(1)①处林区过度采伐森林→→水土流失→→水害。(2)②处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水土流失。(3)③处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河流自净能力减弱。(4)④处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河岸后退→水害。(5)⑤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6)⑥处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航道变浅。解析首先分析题干,明确该城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本地区过度采伐森林,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易引发水土流失现象。又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河流径流量大,容易形成水灾,而冬春季节少雨,易出现干旱。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河流净化能力减弱,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若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既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又使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在河口大量沉积,使河流入海航道变浅。答案(1)森林覆盖率降低(或植被减少)河湖泥沙淤积(2)砍伐森林(3)减小(4)坍塌(受损)(5)地下水位下降(6)泥沙淤积能力提升1.关于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B.环境影响植物的分布C.从赤道到两极由于水分的改变植被出现递变D.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由于水分改变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解析从赤道到两极由于太阳辐射的改变,植被出现递变。答案C2.从世界植被分布图上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赤道地区都是热带雨林B.北回归线经过地区都是荒漠C.地中海周围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澳大利亚有大面积森林4解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在地中海气候下生长,地中海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答案C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破坏C.气候变化D.农业开发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洋流对植被的影响大B.湖泊对地理环境影响大C.水分的变化对植被影响大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大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比较三个阶段的变化可知,地壳上升导致陆地东西两侧的水分条件变化,从而导致植被发生变化,所以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第4题,降水的变化对植物影响大,由于山地抬升,大陆东岸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由森林变成草原、荒漠。答案3.A4.C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第5~6题。5.“黑风暴”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6.“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解析第5题,“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土在风力作用下而形成。第6题,美国的“黑风暴”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答案5.A6.D5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完成第7~8题。7.图中①②③④的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D.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8.图中植被①②③④更替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的变化B.水分的变化C.地形的变化D.海拔的变化解析第7题,由图中的年降水量及自然带所处的位置可以判断①②③④的植被类型分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第8题,导致图中①②③④四种植被的更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导致的热量差异。答案7.A8.A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为背景,考查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6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后篇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6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