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课时达标(三十九)一、选择题下图是某区域能源利用结构图,图中单位GDP能耗是指单位GDP所消耗的能量(一般以“标准煤”作单位)。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序号代表新能源开发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举措,可能降低单位GDP能耗,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是()A.扩大能源开发规模B.延长制造业产业链C.降低煤炭消费比重D.限制能源跨区调配1.D2.B解析第1题,图中序号①②能够降低单位GDP能耗,应是代表生产技术或产业结构,则A、B错误。③可减少废弃物排放,应代表清洁生产或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则C错误。④可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应代表新能源的开发,增加了能源供应,故D正确。第2题,延长制造业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单位能源的产值,也降低了单位GDP能耗,故B正确。扩大能源开发规模,能源总量增加,不能降低单位GDP能耗,则A错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煤炭造成的污染减少,不能表示单位GDP能耗降低,则C错误;限制能源跨区调配不能降低能耗,则D错误。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呈阶梯状。下图是德国年平均风速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3.德国风能的分布特征是()A.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地区B.由北向南递增C.从沿海向内陆递减2D.风能最大处位于西北部地区4.德国北部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优于南部地区,其原因主要是()①德国北部地区靠近北海,海陆间循环旺盛②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利于西风进入③德国南部地区石油资源比北部地区丰富,不用开发利用风能资源④德国南部地区对常规能源需求量大,而对风能资源需求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D4.A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德国年平均风速由南向北递增,故风能资源分布不均。德国西北部靠近北海,终年盛行西风,且北部地势平坦,摩擦力小,风力强,风能大。第4题,德国地势北低南高,有利于西风进入。北部靠近北海,海陆间循环旺盛,风力较大,风能资源丰富。德国石油资源大部分位于北部和东北部。风能属于绿色能源,无污染,其市场需求量较大。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如图为我国五大综合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A.山西基地煤炭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B.新疆基地油气资源丰富,以能源加工和出口为发展方向C.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不便,以新能源发电、输电建设为重D.蒙东基地距离我国能源消费市场较远,生产技术水平低6.各能源基地区域环境问题及其调整方向是()A.鄂尔多斯水土流失严重,应全面转向第三产业B.新疆水资源短缺,应兴建坎儿井保证矿区用水C.西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应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D.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停止畜牧业发展5.A6.C解析第5题,山西基地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和广阔的市场,故A正确;新疆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以向3我国东部地区输送为主,出口较少,我国需要大量进口能源,故B错误;西南地区以水电开发为主,水电不属于新能源,故C错误,蒙东基地距离我国能源消费市场较近,故D错误。第6题,鄂尔多斯地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不严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所以应该保护草场资源,故A错误;新疆坎儿井主要是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故B错误;西南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地形崎岖,降水多且多暴雨,土壤侵蚀严重,应该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故C正确;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该划区轮牧和定居放牧相结合,建设人工草场,故D错误。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读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完成7~9题。省级行政区面积(万平方千米)生物质能满足状况薪柴总量(万千克)浙江10.18可满足两个月380.6江苏10.26可满足一个月14.2新疆106严重缺乏79.97.下列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措施中,合理的是()①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燃料问题②生产燃料乙醇,减轻对石油的依赖③大面积种植薪炭林,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倡燃烧秸秆,以防止蔬菜遭受冻害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8.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A.浙江丘陵多,江苏平原多B.江苏人口远少于浙江C.浙江的水热条件更好D.省区面积差异较大9.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其需求,最主要的原因是()A.人口迁入多,矿物能源少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C.交通落后,运输不便D.海拔较高,雪山面积小7.B8.A9.B解析第7题,在农村地区发展沼气,既可以解决农村燃料短缺问题,又减少了垃圾排放;乙醇是清洁能源,生产燃料乙醇,减轻对石油的依赖,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由表格内容可知,薪柴作为能源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大面积种植薪炭林,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还会加重粮食生产的负担;燃烧秸秆,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大气污染,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故选B。第8题,江苏和浙4江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浙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江苏以平原为主,浙江的丘陵较江苏多,A正确。根据表格内容,省区面积差异很小,D错误。人口对薪柴总量无影响,B错误。两地主要气候类型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江苏有一部分位于温带),水热条件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第9题,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其最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生物量小,B正确。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优、埋藏浅、分布广泛。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用大量水来控制粉尘。铜矿经济给本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据此完成10~11题。10.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强B.岩浆侵入接近地表C.地势高,沉积土层薄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11.与B区相比,A区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形B.水资源C.技术D.交通10.B11.B解析第10题,据材料信息可知,铜矿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需要经过缓慢的冷却过程,而缓慢冷却发生在地表以下,则铜矿埋藏浅的原因是岩浆侵入接近地表,故B正确。第11题,据图中经纬度可知,B区域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A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少。由于开采铜矿需要大量的水来控制粉尘,所以制约A区域铜矿开采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故B正确。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呼伦贝尔市地处呼伦贝尔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昼夜温差大,日照丰富,多大风天气。这里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多属于适宜发电的褐煤,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地质结构稳定,开采条件优越,适合于综合技术应用和集约化生产。下图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交通及城镇分布图。(1)指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2)分析呼伦贝尔依托能源优势可发展建设的主要能源基地。(3)说明呼伦贝尔在煤炭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从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地质结构稳定,开采条件优越,适合于综合技术应用和集约化生产等方面。此外,该地交通便利,距离东北、华北地区近,市场广阔。第(2)题,依托能源优势可发展建设的主要能源基地主要考虑该地能源资源条件,结合该地具体情况,可建设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基地。第(3)题,主要考虑煤炭开采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地面塌陷、环境污染等方面。答案(1)埋藏浅、煤层厚、储量丰富、地质结构稳定,开采条件优越;距离东北及华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靠近铁路、公路线,交通运输便利。(2)煤炭资源丰富,可建设煤炭供应基地;煤炭以适宜发电的褐煤为主,可建设火电基地;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可建设风电基地;地势较高,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建设太阳能发电基地。(3)毁坏地表林草植被,造成林草面积减少;剥离表土层,导致土地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产生煤矿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堆放煤炭,占用大量耕地,造成环境污染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采主6要采用水平井和岩层压裂技术(将大量水夹杂着化学物质、泥沙,用高压注入地下井,压裂邻近的岩石构造,扩张裂口,使天然气能流入井中得以收集)。美国是目前世界页岩气开采量最大的国家,其页岩气单位热值的使用价格约为汽油的一半。下图为美国本土页岩气储藏地分布图。(1)据图概述美国页岩气储藏地的空间形态及其分布特点。(2)简析近十年美国一些投资公司加大页岩气开采的原因。(3)据初步勘探表明,我国四川盆地边缘也有丰富的页岩气储藏。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开采?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直接看出页岩气储藏地多为块状,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第(2)题,加大页岩气开采的原因,可以从该能源本身的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第(3)题,对于加大页岩气的开采,赞同与否都可以。选择赞同,应回答出开采的有利影响;选择不赞同,应回答出开采的不利条件及影响。答案(1)多呈块状,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地区。(2)页岩气较清洁,价格较低;美国能源消耗量大;美国资金雄厚,技术成熟;页岩气市场前景广阔。(3)不赞同。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高;对地质环境影响大;我国开采技术水平较低。或赞同。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本文标题:(优质课堂)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4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课时达标39 能源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7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