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2020届高三生物入学调研试题(含解析)
-1-湖北省2020届高三生物入学调研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A.若X是人体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①~④可代表C、O、N、HB.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C.若X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①~④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若X为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则①~④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答案】B【解析】无论是干重还是鲜重,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都是C、O、N、H,A正确;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错误;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若X为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则①~④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D正确。2.在治疗创伤的中药方剂中,雄性羚羊角或犀牛角的用量极少,但是缺少这味药,疗效将大大下降甚至无效。已知动物的角主要是由死亡细胞的角化(变性)蛋白质组成的,则羚羊角等的有效成分最可能是()A.特殊活性蛋白质B.核酸C.微量元素D.大量元素【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成分用量少但作用大,因此可能是微量元素,C正确、D错误。动物的角主要是由死亡细胞的变性蛋白质组成,不可能是具有特殊活性的蛋白质,A错误;核酸不是羚羊角的有效成分,B错误。3.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2-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A.x可能是蛋白质B.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D.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则X表示蛋白质;“y含有化学元素N和P”,而细胞膜上没有Y,说明不是磷脂,属于核酸。【详解】在细胞中含有C、H、O、N、S的一般都是蛋白质,又知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更说明X是蛋白质,能被胃里的蛋白质酶水解,A正确;核酸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B错误;蛋白质可以作为细胞膜上的载体,参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C正确;Y含C、H、O、N、P,一般有两种可能,磷脂或核酸,因为细胞膜上有磷脂,所以Y更可能是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D正确。【点睛】根据题干信息推断x和y两种物质的类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其中关键信息是胃液中胃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其次是细胞膜上有x无y,推断y最可能是核酸。4.图是“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中玉米种子的纵切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前应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B.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C.未煮熟的玉米②部位比煮熟过的颜色浅,说明活细胞对物质吸收具有选择性D.在实验中,①部位煮过的玉米与未煮过的玉米均会被染成红色-3-【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详解】A、玉米籽粒先要在温水里浸泡的目的是植物细胞吸水,恢复其活性,并便于切割,正确;B、红墨水染色后要用水洗去浮色,便于观察,错误;C、煮沸使得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颜料分子进入细胞,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正确;D、煮过的和没有煮过的玉米胚乳着色都较深,是因为成熟的胚乳细胞已经死亡,丧失了选择性,正确;故选B。5.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①将细胞膜破坏后的细胞匀浆经密度梯度离心,可得到各种细胞器②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③果脯在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④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⑤生物膜由外到内依次由糖被、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⑥没有DNA的生物不能完成性状遗传⑦没有核糖体的生物都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⑧转录发生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不同物质在同一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⑩细胞中含某种细胞器的数量与细胞的功能有关A.2项B.3项C.4项D.5项【答案】A【解析】【分析】通过对细胞匀浆进行差速离心,可得到各种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4-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内的病毒或病菌。果脯在腌制过程中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糖分慢慢进入细胞内而变甜;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具体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分子之间,在细胞膜的外侧有少量糖类连接在蛋白质或脂质上,分别形成糖蛋白和糖脂。RNA病毒只含有RNA,不含DNA。核糖体是所有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必需场所。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染色体和染色质是相同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详解】将细胞膜破坏后的细胞匀浆经差速离心,可得到各种细胞器,①错误;溶酶体不能合成多种水解酶,水解酶是核糖体合成的,②错误;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脱水死亡,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进入细胞的结果,③错误;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④错误;细胞器膜和核膜没有糖被,蛋白质在生物膜上的排布方式是不同的,有的覆盖着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磷脂双分子层,⑤错误;RNA病毒也能完成性状遗传,⑥错误;没有核糖体的生物都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⑦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⑧错误;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⑨错误;细胞中含某种细胞器的数量与细胞的功能有关,⑩正确,综上分析,正确的有2项,选A。【点睛】注意本题的几个易错知识点:一是密度梯度离心与差速离心的区别;二是溶酶体中含水解酶,不是合成水解酶;核糖体是所有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必需场所;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含叶绿体。6.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在完成催化作用后立即失活B.低温是通过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而使其活性下降C.利用淀粉和淀粉酶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检验时用碘液比斐林试剂更合理D.酶为反应过程供能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答案】C【解析】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A错误;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而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因此检验时用碘液比斐林试剂更合理,C正确;酶降低反应活化能,但不能为反应过程供能,D错误。-5-【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酶能反复利用。2、低温与高温都能影响酶的活性,低温能降低酶的活性,但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3、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提供能量。7.细胞呼吸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细胞呼吸中,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相等,则该细胞没有发生无氧呼吸B.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之比在1和4/3之间,则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C.酸奶.果酒.使用透气的创可贴.中耕松土都利用了细胞呼吸的原理D.细胞呼吸过程中每个阶段不都有ATP的合成【答案】A【解析】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动物细胞呼吸中,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相等时,细胞也可能进行了无氧呼吸,A错误;假设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X,因为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之比在1和4/3之间,故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最多为X/3,根据细胞呼吸的反应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最多为X/6,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X/6,B正确;酸奶制作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果酒制作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用透气“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中耕松土有利于促进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为矿质元素的吸收提供能量,利用了细胞呼吸原理,C正确;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D正确。【点睛】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五大方法(以葡萄糖为底物):(1)产生CO2量=消耗O2量→有氧呼吸。(2)不消耗O2,产生CO2→无氧呼吸(酒精发酵)。(3)释放CO2量吸收O2量→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酒精发酵)。(4)不吸收O2,不释放CO2→乳酸发酵或细胞已经死亡。(5)有水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二氧化碳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8.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这些“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它所携带的“癌症蛋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下列与-6-此相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A.“癌症蛋白”的形成需要由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进行加工B.“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后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延长D.“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答案】C【解析】依题意可知:“癌症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它的形成需要由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进行加工,A正确;癌症蛋白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说明“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说明细胞分裂旺盛,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缩短,C错误;“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能否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肿瘤细胞释放的‘微泡’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癌症蛋白’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分裂与分化、细胞膜的特性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发散思维,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9.如果精原细胞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下列哪四个精子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A.aBc、AbC、aBc、AbCB.AbC、aBC、Abc、abcC.AbC、Abc、abc、ABCD.abC、abc、aBc、ABC【答案】A【解析】【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分裂可以产生两种4个精子细胞。【详解】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形成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产生的都是相同的精子,所以基因型AaBbCc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正常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精子。因此,只有A选项符合,所以-7-A选项是正确的。10.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B.两个遗传定律发生的实质体现在F2出现了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D.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答案】D【解析】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也可能会存在相同作用。若不存在相互作用,则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若存在相互作用,则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的变式,如12:3:1、9:6:1、15:1等,A错误;,B、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体现在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体现在,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1:1,B错误;C、测交实验可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还可检测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C错误;D、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D正确。故选:D.11.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该DNA分子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在含l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多次后共消耗游离的嘌呤
本文标题:湖北省2020届高三生物入学调研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8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