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四)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课时跟踪检测(四)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约为50%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解析:1.B2.A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2020~2030年间郊区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下降,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不变,但并不能说明郊区增加的人口全部来自乡村,也可能会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心城区,而乡村人口也可能直接进入中心城区;2040年时郊区人口所占比例大于乡村人口所占比例数,郊区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不到20%;由于整个区域人口的变化,虽然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例与2000年相等,但人口数量不一定相同。第2题,由于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因此由图中可读出2010年该区域城市人口的比重约为50%。再城市化是指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如图显示四个国家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完成3~4题。3.图中1984~1989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A.1个B.2个-2-C.3个D.4个4.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①传统工业的复苏②第三产业的发展③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④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3.B4.C第3题,图中奥地利、比利时、瑞士三个国家城市化增长速度在1980~1984年为负值,说明这三个国家出现逆城市化问题。瑞士在1984~1989年仍是逆城市化状态,奥地利、比利时在1984~1989年的城市化增长速度为正值,是再城市化现象。第4题,西欧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而传统工业产值小,污染重,不会再复苏,①错。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所以再城市化的原因可能是第三产业发展,②对。再城市化的表现是城市发展的后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环境质量改善,③错、④对。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5~6题。5.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6.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解析:5.D6.A第5题,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处于中期发展阶段,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因此图中甲、乙、丙、丁四条折线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故D项正确。第6题,城市化水平提高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所致,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故B项错误;城市环境恶化出现在中期发展阶段,故C项错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减少,故D项错误。-3-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7~8题。7.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8.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7.D8.C第7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由图可知,林地面积自2003年到2009年增加,2009年到2013年减少,故A项错误;水域面积2003年到2006年有所减少,2006年到2009年有所增加,2009年到2013年有所减少,故B项错误;未利用地面积2003年到2006年增加,2006年到2009年减少,2009年到2013年基本上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由图可知,自2003年到2013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知,该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因此D项正确。第8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不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内的交通线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C项正确。阅读材料,回答9~11题。材料一《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材料二根据城市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建成轻轨铁路约450km;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铁路约900km;到2050年,将建成4500km共300条的城市轻轨铁路。9.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4-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就业困难④社会治安差A.①④B.①②C.①③D.③④10.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原因是()A.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流C.沙尘暴时的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大D.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出废气(尾气)、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11.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缓解城市交通,还可以()A.改善城市的景观B.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C.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D.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解析:9.B10.D11.C第9题,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材料反映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B项符合题意。第10题,目前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等,D项符合。第11题,修建轻轨铁路,除了缓解城市交通外,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因为轻轨铁路可以代替传统交通和私家车,能改善大气质量,C项符合。二、非选择题12.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城镇化水平变化图和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个)1978年2010年城市193658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06500万~1000万人口城市210-5-300万~500万人口城市221100万~300万人口城市2510350万~100万人口城市3513850万以下人口城市129380建制镇217319410注: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材料二我国城镇化目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0年的变化特点。(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有哪些“城市病”?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图例和注记提示,从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和世界城镇化率的比较,城市(镇)数量和规模等方面总结变化特点。第(2)题,城市病主要包括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就业问题和治安问题等方面。答案:(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年以后城市化上升速度快;城市(镇)数量不断增多,以中小城市(镇)为主。(任答其中3点即可)(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6-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第(2)题,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两大原因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第(3)题,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源于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答案:(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四)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8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