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滚动检测4 新人教版
-1-阶段滚动检测(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9·惠州一模)细胞内不同的化合物可以形成复合物或参与某些结构的构成,从而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存在于突触后膜上B.各种细胞中均含有蛋白质与脂质分子参与构成的结构C.DNA只有与蛋白质结合后,才能发挥遗传物质的功能D.有的RNA可以与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某种结构C[在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该受体是由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A正确;各种细胞均有细胞膜,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与蛋白质构成,B正确;DNA作为遗传物质,其功能的发挥与否和蛋白质结合无关,C错误;核糖体是由r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D正确。]2.(2019·高考信息卷)下列关于植物吸收和利用无机盐的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B.可以用溶液培养法探究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种类C.缺钾症状先在老叶上表现,可能是因为缺钾时,钾从老叶转移至新叶D.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作物,其细胞液的浓度较低D[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较高,植物要能从中吸水,其细胞液的浓度应更高,D说法错误。]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膜上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B.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需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C.细菌和青蛙等生物在无丝分裂过程中需进行DNA复制D.核孔保证了控制物质合成的基因能够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B[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中,故线粒体膜上不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A错误;青蛙的红细胞在无丝分裂过程中需进行DNA复制,细菌分裂是二分裂,C错误;核孔保证了控制物质合成的mRNA能够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基因不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D错误。]4.(2019·岳阳市高三模拟)研究发现β1,3D葡聚糖能强烈抗肿瘤,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过程中能促进bax基因表达、抑制bcl2基因表达,并促进TNF(肿瘤坏死因子)分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β1,3D葡聚糖能增强患者自身抗肿瘤免疫应答B.上述机制导致肿瘤细胞被清除属于细胞凋亡-2-C.β1,3D葡聚糖抗肿瘤的作用不会导致基因突变D.bax基因、bcl2基因的表达产物的增加有利于抗肿瘤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β1,3D葡聚糖能增强患者自身抗肿瘤免疫应答,A正确;上述机制导致肿瘤细胞被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β1,3D葡聚糖抗肿瘤的作用不会导致基因突变,C正确;bax基因的表达产物的增加有利于抗肿瘤,但bcl2基因的表达产物不利于抗肿瘤,D错误。]5.研究小组将水稻叶片置于一密闭、恒温的透明玻璃容器内,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测得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M点后短时间内,叶片细胞内C5的量增加B.在N点时,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停止,密闭容器内氧气量不再增加C.5~15min区间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的限制因素是CO2浓度D.0~15min区间水稻叶片呼吸速率稳定则其光合作用产生6×10-7mol氧气B[N点时,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密闭容器内氧气量不再增加,B错误。]6.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图示应为DNA的复制过程B.图中两条子链的合成都是连续的,且合成过程中消耗能量C.真核细胞内可进行图示过程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D.图示物质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等特点B[由题图知,新合成的DNA的两条子链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子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7.某植物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Y、y和R、r表示,若基因型为YyRr的该植物个体自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_R_∶Y_rr∶yyR_∶yyrr=9∶3∶3∶1,下列叙述不必要的是()A.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3-C.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不存在差别性致死现象D.受精过程中各种基因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B[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与出现9∶3∶3∶1的比例没有必要的联系,B错误。]8.(2019·青岛市高三一模)已知施加药物A能使蔗糖酶的活性丧失;施加药物B后蔗糖酶活性不变,但蔗糖和蔗糖酶结合的机会减少。如图为蔗糖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温度、pH均适宜)产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其中乙组使用少量药物B处理。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甲组先使用药物B处理,在t1时可能适当提高了温度B.丙组先使用药物B处理,在t1时可能使用药物A处理C.在t1时间之后甲组蔗糖酶的活性高于乙组和丙组D.在t1时间之后丙组中蔗糖酶和蔗糖作用机会不变B[甲、乙、丙可能开始均用药物B处理,甲组原本是最适温度,若提高温度,酶活性会下降,达到平衡点的时间会延长而不是缩短,A错误;丙组开始用药物B处理,t1后产物浓度不变,可能是药物A处理导致酶失活,B正确;t1后,丙组酶失活,甲、乙组酶活性不变,故甲乙组酶活性高于丙组,C错误;t1后,丙组蔗糖酶失活,酶与底物不能结合,D错误。]9.(2019·济宁市高三模拟)下列针对基因突变的描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C.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D.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亲代的突变基因若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能传递给子代,C错;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D错。]10.(2019·安徽省宣城市高三期末)如图为人体某DNA片段上的若干基因,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a、b、c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序列不同B.片段Ⅰ、Ⅱ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4-C.基因a、b、c转录时的模板链同为α链或β链D.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都不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a、b、c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序列不同,A正确;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其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不同的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不一定相同,C错误;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D错误。]11.多倍体植株一般具有茎秆粗壮、果实大等特点。野生香蕉是二倍体,通常有大量种子。如图是某育种机构利用白肉抗病野生香蕉和黄肉不抗病香蕉培育三倍体黄肉抗病香蕉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三倍体香蕉新品种的培育过程涉及的变异只有染色体变异B.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植株乙的基因型是aabbC.①过程可以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及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D.②表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A[白肉抗病和黄肉不抗病二倍体香蕉杂交获得F1涉及基因重组,A错误;乙、丙杂交获得的新品种的基因型是AAaBBb,则丙的基因型应为AAAABBBB,乙的基因型为aabb,甲的基因型为AABB,由甲到丙的过程(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B、D正确;①过程可以是通过自交获得甲、乙,也可以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后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来获得甲、乙,C正确。]12.(2019·陕西省安康市高三联考)一对夫妇,女性患某单基因遗传病,男性表现型正常,生了一正常儿子和一患病女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致病基因可能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所生正常儿子一定不携带致病基因C.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D.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D[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单基因遗传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若该单基因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所生的正常儿子可能携带致病基因,B错误;由于无法确定是否一定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在人群中的男女发病率有可能是相等的,C错误。]13.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5-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的个体,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错误;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存环境,如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残翅为有利变异,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14.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A.突变和倒位B.重组和倒位C.重组和易位D.易位和倒位D[由题图可知,变异类型①中a、b基因被j基因替换,变异类型①为易位;变异类型②中c、d、e基因发生颠倒,变异类型为倒位。]15.(2019·常德市高三期末)现有一个由AA、Aa、aa三种基因型个体组成的动物种群,已知该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进行繁殖,而aa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该种群繁殖一代,若子一代中AA∶Aa∶aa=9∶6∶1,则亲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可能为()A.5∶5∶1B.4∶3∶4C.6∶2∶3D.5∶1∶5A[设亲代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的比例为X,则Aa的比例为1-X,产生的配子A的比例为X+(1-X)/2=(1+X)/2,a配子的比例为(1-X)/2,随机交配的后代中,AA所占的比例为[(1+X)/2]2=9/16,可求得X=1/2,即亲本AA和Aa比例相等。]16.(2019·辽阳市高三二模)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此后几年,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巨型老鼠。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所致B.若要判断该地区巨型老鼠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C.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该地区发生的共同进化,只发生在具有竞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B[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A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D错误。]17.在17世纪,鸣禽A和鸣禽B的喙大小相仿,均捕食树枝头上的昆虫,在21世纪,鸣禽A依然捕食树枝头上的昆虫,而鸣禽B的喙发生显著变化,捕食树干上的昆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6-A.鸣禽B通过自然选择导致遗传物质发生相应的改变B.进化过程中,鸣禽A和鸣禽B的种间关系未发生改变C.21世纪两种鸣禽呈现垂直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利用D.进化过程中控制喙的基因频率只在鸣禽B中发生改变C[鸣禽B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与自然选择无关,A项错误;两种鸣禽竞争食物和空间,后来不发生竞争,B项错误;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利用,C项正确;进化过程中,两种鸣禽控制喙的基因频率都会发生改变,D项错误。]18.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群体的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高于20%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C.在这一人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D.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C[基因频率与性别无关,因此该群体的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等于20%,A错误。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B错误。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但男女比例为1∶1,则XbXb的频率为4%×1/2=2%。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则X的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则XbY的频率为20%×1/2=10%,C正确。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
本文标题: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滚动检测4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89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