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实验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多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据此①③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及我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特色,可知②符合题意。但材料反映不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带④的CD两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作物品种。2.著名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在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遗存【答案】B【解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的内涵。AC两项明显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排除;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排除;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能够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符合题意,正确。3.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2-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答案】B【解析】“负水浇稼”是挑水浇灌的意思,说明此时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故B项正确;这里并不是原始灌溉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奴隶制度下奴隶受到压迫的事实,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浇灌的意思,不是使用粪肥,故D项错误。4.四川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牛王会”“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都说明了当时农民对牛的重视,联系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实行的是牛耕劳作,因此可知得出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牛耕劳作5.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代田法,一种分田方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於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在春季实行低作,有利于防风抗旱,在夏季实行高作,有利于排水防涝,特别是它具有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优点,所以选C-3-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汉代代田法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口户数及占全国比例的变化,从西汉至北宋呈现出北方逐渐减少和南方不断增加的趋势,其变化主要是因为自唐末以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D项与此题材料无关,故排除;A项表述错误。故C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名师点睛】“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7.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4-A.经济形态的变革B.耕作方式的变化C.工具材质的革新D.灌溉动力的改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三幅图反映的灌溉动力是由人力到畜力再到机械力的变化。所以D正确;AB不能反映;C工具材质没有变化,都是木质或竹质的。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灌溉动力的变化8.《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9.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5-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农村商品经济发达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答案】B【解析】题干大意是:一个妇人每天纺棉三两,一个月能够纺出二匹布,连续纺织几个月,可以提供几个人的生活用度,剩余的或者换成钱来买米,或者缴纳赋税。题干信息并未就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这是其封闭性的体现,但从“换钱易粟”来看,小农经济又有对外交流、交换的成分,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故B项正确。仅仅从一个个例无法看出商品经济是否发达,故C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仅仅从题干无法看出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10.“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材料“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反映了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农业生产相比具有停滞不前的特点,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表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分析解答即可。1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6-A.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四个阶层分工不同,但是和手工业发展有关的是工商食官,也就是说在当时手工业仍然由官府垄断,另外从材料的出处也可以了解一些有效的信息,就是本题材料来源于《国语•晋语》,说明当时仍是商周时期,从而得出结论当时还未打破官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1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特别注重技术的培训,没有体现出对新技术的研究,排除A。官营手工业没有垄断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民间手工业不断的兴起和发展,排除B。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技工学校专门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并且规定了技术传授的时间阶段,一切都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且官营手工业是不计生产成本,主要是满足政府的消费需求,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手工业生产的工序只是体现出手工业技术,要经过培训和学习,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13.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7-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当时青铜器受礼制的严格规定,它是身份、权力的象征,因此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青铜农具极少。故答案为B项。青铜器具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排除A项;西周晚期中国出现铁器,排除C项;商周时期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D项不是当时“青铜农具极少”的原因,排除。【点睛】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14.《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A.官营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答案】B【解析】“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大意是:我家以做鞋、卖鞋为生,已经历了三代,结合材料出处《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为秦即将完成统一的战国末期。可知应该指的是私营或者民营手工业者。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流入市场销售,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家庭内部消费和交纳赋税,雇佣手工业者出现的时间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而且不必考虑产品的销售,故A、C、D三项都是错误的,所以排除。15.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属于雇佣关系,实质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A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且与设问的实质不符,-8-排除。题干无法体现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抓住题中关键句“募旁邑民为佣”,说明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16.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通过题干中前后两个图片的比较得出,前一幅图是自然经济状态下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后一幅图片是手工工场出现后,产品全部投放市场,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所以C正确。B家庭手工业没有消失;A人身依附关系不是加强而是削弱的趋势;D体现不出来。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发展变化的表现17.据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着手将
本文标题: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9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