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于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的操作原理是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B.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D【解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原料是基因重组,A错误;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仍然是四倍体西瓜,其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植株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B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受自然选择、迁出、迁入等多种元素的影响,所以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C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C.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详解】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自交,A错误;2B.由于地理隔离可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所以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3.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C.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D.克隆羊多利【答案】A【解析】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看是否可以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是否可育,与原物种产生生殖隔离,答案A。4.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A.基因、染色体、细胞B.细胞、物种、生物圈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故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保护,C正确,ABD错误。3【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熟记生物多样性的种类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5.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种群基因库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种群数量足够大,可以减少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答案】A【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自然状况下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加大,故B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故C正确。种群数量足够大,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减少,故D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图解法构建生物进化模型6.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的受访者错用抗生素来治疗感冒。其实感4冒多是由病毒引起,只有在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治疗才可能有效。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的抗生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则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可能有所不同B.经常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冒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髙D.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里的一些菌群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生素作用及使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详解】A.有的抗生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则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可能有所不同,A正确;B.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不是抗生素导致的,而是变异本身就存在,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起选择作用,B错误;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C正确;D.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里的一些菌群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D正确。故选B。7.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B.氨基酸、血红蛋白、二氧化碳、钠离子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氧、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等物质。激素、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内的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递质小泡等都不属于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膀胱内的5物质都不属于体内环境。【详解】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A正确;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成分,B错误;C、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8.如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B.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乙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详解】A、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的A为组织液,B是淋巴,C为血浆,D是细胞内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因此甲图中O2浓度最高的是C,A项错误;B、图乙中的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生产者6即A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项错误;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即甲图中的A增多导致组织水肿,C项正确;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参与食物链构成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乙图中的B是分解者,D项错误。故选C。【点睛】准确判断甲、乙两图中的各个字母所指代的体液名称或生态系统的成分,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C.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以上来源于和,C正确;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B正确;血浆PH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D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名师点睛】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0.小明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下列物质中不能在血浆中出现的是()A.尿素B.甘油三酯C.血清球蛋白D.Na+载体【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7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详解】A、尿素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A错误;B、甘油三酯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B错误;C、血清球蛋白位于血浆中,C错误;D、Na+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能在血浆中出现,D正确.故选:D。【点睛】易错点:(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11.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C.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甲内O2浓度最低D.维持丙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图中甲是细胞内液,能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组成,A错误;B.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B正确;C.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甲(细胞内液)内O2浓度最低,C正确;8D.丙是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能根据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准确判断甲、乙和丙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12.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详解】A.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是对缺氧环境是适应,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大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机体内水、血糖、体温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3.下列有关人体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9C.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物质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本文标题: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9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