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19.5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一、四内容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唐初实行三省体制,到武则天时期,则更加侧重中书省权责,玄宗即位后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是因为A.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三省体制已造成行政效率低下C.三省体制已经不适应政治需要D.三省体制是导致政治腐败根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被削弱直到被合并,主要是由于门下省有封驳权,对皇权造成一定的制约,故A项正确。三省体制下各部门互相制约,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是对三省体制进行改革,而不是彻底废除,说明三省体制仍然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排除C。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根源于专制体制,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玄宗即位后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的结论。22.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清代人均GDP(1650—1840年)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自然灾害的频发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人口爆炸式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未有大的提升,人均GDP下降,故D项正确。封建经济并未衰落,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在古代发生频率是比较平衡,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差不多,不能作为清代人均GDP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均GDP未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所以选D。3.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从《九章算术》中方程组的消元法和元代数学名著《四元玉鉴》中的四元消法得到启示,结合现代数学的某些理论,发现了三角化整序法,据此得出了彻底解决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的方法。这反映出A.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中国传统科技一直领先世界C.现代数学源于古代数学理论3D.中国传统数学能够古为今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数学家吴文俊在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数学的某些理论,得出了彻底解决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的方法,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能够古为今用。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排除A项;中国传统科技一直领先世界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D.清末“新政”注重重塑政府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籍法是主权国家对公民的国籍取得、丧失和恢复进行管理的法律条例;清政府从拒不承认海外华侨的侨民身份,到颁布成文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法律依据,反映出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A项正确。“安土重迁”观念突出的是乡土观念,侨民的外迁本身不符合“安土重迁”观念,B项错误。传统的华夷观念的丧失经历了长期过程,仅此一点不能说明完全丧失,C项错误。清末新政,清政府的权威并未得以重塑,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D项错误。5.漫画是一定时期历史的鲜活载体,下面是民国初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说明4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崇洋媚外之风盛行C.传统经济结构嬗变明显D.民族工业发展受阻【答案】C【解析】【详解】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洋布行中洋布盛行,而传统的土布却不受青睐,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导致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这一变化是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嬗变的明显例证,故答案为C项。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材料反映的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说明洋布盛行,但不能说明民众崇洋媚外风气盛行,排除B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限制,排除D项。【点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6.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材料强调A.人的全面发展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弘扬传统文化5D.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蔡元培对新公民的要求是健全人格、政治觉悟、爱国意识、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故A项正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蔡元培所强调的内容,只是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故排除。所以选A。7.为鼓励人们观剧,雅典人在城市附近修建了许多露天剧场,符合现代声学和光学原理,所以场地虽大,但是坐在剧场不同地方的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表演。鼓励观剧的根本目的是A.让公民接受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B.让公民接受声学和光学科技教育C.扩大雅典文化艺术在世界的影响D.鼓励欣赏公共文化,培养公民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据材料“场地虽大,但是坐在剧场不同地方的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表演”可知,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属于根本目的,故A、B、C项错误。8.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哪怕是不合理的或错误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这体现了A.大众与精英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B.苏格拉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C.公民法律意识对于城邦的重要性D.古代雅典的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答案】C6【解析】【详解】苏格拉底主张“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是为了树立和弘扬公民的法律意识,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城邦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主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法律对于社会正义的影响,排除D项。9.美国宪法制定者之一汉密尔顿认为:“民众是反覆无常的,他们甚少会冷静地判断是非善恶。因此,我们必须在政府中为出身富裕的阶层永久地保留一定的地位,他们可以对民众复杂多变的情绪要求作出理性的判断……也就可以保持政府的正常和良好运作。”据此反应汉密尔顿主张美国实行是A.共和制B.两院制C.总统制D.联邦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国会由众议员和参议员组成,参议院往往比众议院保守,改革议案在众议院通过后,往往在参议院搁浅,或被长时间拖延。而宪法规定一项立法须经两院通过才能成为法律,这一立法程序能够制约两种倾向,迫使双方都作出一定让步,使得法律较为稳妥。“民众是反覆无常的,他们甚少会冷静地判断是非善恶”反映了众议院比较激进的特点,“他们可以对民众复杂多变的情绪要求作出理性的判断”反映了参议员比较保守的特点,“也就可以保持政府的正常和良好运作”说明汉密尔顿主张实行参议员和众议院的两院制,故B正确;共和制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总统制指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联邦制是由几个成员国(如共和国或邦、州等)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民众是反覆无常的,他们甚少会冷静地判断是非善恶”“他们可以对民众复杂多变的情绪要求作出理性的判断”,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解答。710.亚当斯密认为“最有效率和最富生产性的专业化模式,是个人或国家都集中精力从事相对或比较而言比其他的人或国家效率更高的活动……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各国集中在其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时,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会变得比原先要好。”材料意在A.倡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B.呼吁国际资本的合理流通C.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走向D.论证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目材料可知,自由贸易能够使各国从事优势领域,国家情况变得比原先好,这是最有效率和最富生产性的专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资本的合理流通,故AB项错误。材料强调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和优势和必要性,并没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走向,故C项错误。所以选D。11.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1785年蒸汽机用于棉纺厂,1789年用于织布厂,1793年用于毛纺厂。由此可知A.蒸汽机技术得到不断改进B.工业革命基本上已经完成C.新动力技术逐渐得到认可D.英国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蒸汽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说明新动力技术逐渐得到认可。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蒸汽机使用范围的变化,不是蒸汽机自身技术的变化,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40年代完成,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812.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的需要,“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这一变化主要是抗日战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A是西安事变影响;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是1927年,故B项错误;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是抗战胜利之后,故C项错误。13.1978年,安徽遭受大旱,安徽省委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借地渡荒”: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每人借三分地,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归谁所有,国家不征粮,不分统购任务。这一做法A.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B.允许农民搞家庭副业C.为包产到户提供了借鉴D.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安徽省委“借地渡荒”的做法和包产到户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就是说“借地渡荒”的做法为包产到户提供了借鉴,故答案为C项。“借地”说明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庭副业,排除B项;这一做法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才逐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排除D项。914.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题干材料问的是2000年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原因.D项是这种现象的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ABC都是2000年以后办学方式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但是B项是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
本文标题: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9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