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阜阳一中2018-2019学年学高二历史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1-安徽省阜阳一中2018-2019学年学高二历史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注意: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不选都不给分)。1.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祖考妣”转变为“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秦汉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孝的表现形式是日常生活中相对具体的“养”、“敬”、“顺”等。这一变化反映出A.人们生活中心发生一定变化B.父系血缘权威开始得到重视C.宗法血缘关系日益走向崩溃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观念【答案】A【解析】三代的宗法制表明父系血缘权威已经得到重视,排除B;材料不能表明宗法血缘关系日益走向崩溃,排除C;西汉汉武帝时期起,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观念,排除D。由材料可知,孝的对象和表现形式日趋复杂,说明人们生活空间发生一定变化,故选A。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3.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2-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4.《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修身与齐家是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天下之本”、“天下平”可知儒家思想的目标是使天下太平,而不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二者都把身和家与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孟子·离娄上》中没有提到知识的作用,《礼记·大学》中虽有提及但也不能说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故C项错误;根据“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可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基础,故D项错误。5.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A.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B.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C.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D.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答案】C【解析】从孟德斯鸠的观点来看,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是以礼为行动指南的,而礼仪、法律、宗教、风俗混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的道德,所以这种观点符合“礼法合一”的传统,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孟德斯鸠的分析有着现实性;B选项错误,材料肯定了道德在中国社会起的作用;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6.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的最终确立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这时候是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五经十四博士”,说明儒家下不同师法之间可以并列存在,但这并不是百家争鸣说明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故D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道家的,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五经十四博士”是解题的关键。7.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贵儒”又“尊道”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4-【答案】B【解析】根据“遵儒者之教”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两人都“贵儒”,根据“履道家之言”和“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两人都“尊道”,故答案选B。三国时期,儒家思想虽遭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传统文化没有断裂,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佛教,排除D。8.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A.“知行合一”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D.“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既要知又要行,即知行要合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外无理”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观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T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反映了在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基本认识,故选A;世俗化不是明末儒学的主流,-5-明末儒学的主流应是理学思想,故排除B;C只说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题干说的是儒学思想而不是市民文学,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10.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但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这一造像出现的时期最可能是A.两汉B.魏晋C.隋唐D.两宋【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佛教儒家化,道教、儒家也吸收佛教的思想,这体现为三教合流,而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所以答案选D,排除其他选项。1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6-理学“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12.下图中,画家描绘的是男人们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也逐步解除,缠足和束胸已经逐渐被摒弃,改穿起了以长裤和大衿衫为主的服装。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以及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男人们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可知,这一变化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引起了人们服饰的变化,故C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也是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但是不是题干的主旨,故ABD三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男人们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判断出时间是辛亥革命后,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13.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7-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经建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14.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轮船、铁路、公路等晚清中国交通不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即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而非西方控制中国近代运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文通发展而非阻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轮船、铁路、公路等的出现说明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并非缓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材料“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是解题的关键。15.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社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政治性报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报”与“刊”不分贴近民众B.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8-C.政治论战争取社会舆论支持D.提倡民主科学促进政治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时间是1895年至1898年,中文报刊发展壮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要,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等,更多带有“刊物”的特色,介绍专业知识为主,而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政治性报刊更多带有“报纸”的特点,具有传递实时信息、舆论监督功能,所以材料反映了“报纸”与“刊物”不分,贴近民众生活的信息,故A项正确;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更多的是政治性
本文标题:安徽省阜阳一中2018-2019学年学高二历史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9833 .html